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眼見佛性的含義

向下

眼見佛性的含義 Empty 眼見佛性的含義

發表 由 訪客 2010-03-26, 15:33


眼見佛性的含義










常樂柔和
忍辱法


安住慈悲
喜捨中






1、前 言

  近幾十年來,台灣佛教興旺,也產生了一些新興團體,它們有不同於正規佛教的主張,因而引發了不少爭議,遠者如現代禪,近者
如蕭平實等都是。

  現代禪團體急流勇退,閉門潛修已多年,目前教界已較少有它們的爭論;蕭團體則十餘年來,不斷的增大起來,同時對佛教
界的批評也毫不手軟。他們以大乘佛教後期唯識、如來藏的經典為究竟,凡不認同該思想者,即評為斷見、常見或「附佛外道」,一些有名的教界法師長老都被列為
「附佛外道」中,個人亦被列入(註)。同時,他們將佛學名詞作不同於佛教的解釋,然後非斥佛教人士不懂。

(註):蓮花生大士、達賴喇嘛、宗喀巴、印順法師、惟覺法師、月溪法師、聖嚴法師、慧廣法師、自在居士(法禪法師)、張
志成先生、元音老人、徐恆志居士、南懷瑾老師、王驤陸居士、袁煥仙居士。詳見網址:http://www.a202.idv.tw/a202-big5
/BOOK4000/4000.htm


本文只就其重點「眼見佛性」來談談。

2、略說一些觀念差異

 
 「眼見佛性」這個名詞的出現佛教界,並廣為大家所知悉,根源於台灣蕭居士團體。他的禪宗自創一說,說法不同於傳統禪宗。如以下幾種說法:

 
 將「明心」和「見性」分做兩段。「明心」是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見性」是「眼見佛性」。「明心」不是「見性」,「見性」也不是「明心」。這種說法
與傳統禪宗說法不同。

  再來,他說,心是體、性是用,這也不同於傳統佛教「性是體、心是用」之說。他又說,真如是體,佛性是用。這也不
同於佛教所說,真如、佛性是同體異名之說。

  他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佛陀正法,凡不承認有第八識及如來藏的,都被歸於斷見邪知。於是整個
佛教界人士不是被說成斷見外道,就是常見外道,都成了「附佛外道」!

  以他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來說,連被稱為釋迦第二的龍樹菩薩,也
是附佛外道了。因為從龍樹的般若中觀思想中,看不到有第八識、如來藏。坦白說,連教主釋迦牟尼佛,也都成了他眼中的附佛外道了,因為從記載佛陀言行的四部
《阿含經》中,我們找不到佛陀有談到第八識與如來藏。所以,佛教教主也成了附佛外道。這可真是笑話!當然,他很聰明,他說阿含有密意,就是在說第八識與如
來藏。

3、第八識正名

  在解說「眼見佛性」之前,先來說「明心」是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之謬。這是佛教名詞的顛倒亂用。第八識(阿賴耶識)是
真妄和合識,可以說,它是妄心、是根本無明。

  如果說「明心」是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那麼,你是見到妄心、見到根本無明嗎?如果是
這樣,怎麼可以說是禪宗所說的「明心」呢?如果你是見到真心,真心怎麼可以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或說是如來藏呢?這些名詞,佛教在使用上,都有一定的
含意,顛倒使用,只有附佛外道才有這種現象。

  再來,如果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真心,那麼,〈唯識學〉何必談「轉識成智」?直接
以識為佛好了!可見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真心,有這種過失。

  或者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其體是真心、真如,見得第八識(阿賴耶
識),就是見得真心。沒錯,第八識(阿賴耶識)其體是真心、真如,但佛教說第八識(阿賴耶識)時,並不是在說真心、真如,而是指迷於真心之後所起的妄心作
用。八個識只是在指陳一個妄心,妄心分而有八個功能,就叫做八識。

  如果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其體是真心、真如,那麼,第七識、第六
識,乃至前五識,其體又何嘗不是真心真如呢?妄原無本,一切根境識無非真心所顯,迷真說名妄,非實有妄可得。如此,為什麼不說「明心」是見到第七識、第六
識,乃至前五識呢?可見,說「明心」是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有其過失。

4、「明心見性」正名

  接著
說,「明心」不是「見性」,「見性」也不是「明心」之謬。

  如果說,「明心」不是「見性」,「見性」也不是「明心」,那麼,顯然「心」
和「性」是兩樣東西了。有二即是現象界,相對世界豈是佛法究竟所證?

  《六祖壇經》:「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
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見《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

  《壇經》中六祖又說:「佛言:善
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禪宗祖師都如此說了,還要懷疑嗎?

  所以,除非你的「明心」是見到妄心,否則沒理由說「明心」不是「見性」。如
果是見到真心,真心即自性,如此,還會「明心」不是「見性」,「見性」不是「明心」嗎?

5、「佛性」正名

  至於說「真
如是體,佛性是用」,這當做方便說可以,當作真實說,又是二分法了。在一般通稱上,凡說「性」的,其含意就是「體」。「佛性」是什麼呢?依文意看,就是
「覺悟之性」。能令你覺悟、成佛的還是作用,這說起來有些那個吧!好像成佛也不究竟、不圓滿的樣子。所以,佛教談到「佛性」,一向都當作「體」看,不會把
「佛性」當作作用看。

  那麼,什麼是佛性或真如的作用呢?六根、六識就是。如果佛性是作用,那六根、六識又算什麼呢?

 
 如此,這個「佛性」可以用眼睛看到嗎?這是本主題的重頭戲了。

6、「眼見佛性」正名

  「眼見
佛性」的經文,見於《大般涅槃經》中,卷二十五所載:

<blockquote>
<blockquote>

「善男子,如汝所問,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
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眼見故故得明了;為菩提行故則不了了,若無行故,則得了了;住十住故雖見不了,不住不
去故得了了;菩薩摩訶薩智慧因故見不了了,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了。一切覺者名為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為一切覺故,是故雖見而不明了。善男子,見有二
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
生悉有佛性。」

</blockquote></blockquote>

  看得懂這段經文的含義嗎?所謂「眼見佛性」的意思,不是某居士等人所說的以「肉眼見佛性」,而是以「佛
眼見於佛性」的意思。此段經文可證:「善男子,如汝所問: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
得明了,佛眼見故得明了」。「佛眼見故得明了」,說的多清楚!

  另外,「眼見佛性」也是親證佛性的意思,並非只是聽聞到佛性,或者理解
到佛性。請看經文:「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大乘義章卷二十五》:「地前菩薩聞見佛性,以聞見故名大聲聞,地上菩薩眼見佛性,以
眼見故說之為證。」

  所以,「眼見佛性」其實就是「親證佛性」的意思。如果一味要把它說成「肉眼見到佛性」,才是見性,那是有些扯了!

 
 總之,肉眼能見佛性只是表相,並非肉眼本身能見佛性。不然大家都有肉眼,為甚麼不見到佛性?當知肉眼只是工具,天人用之成天眼,見物無隔礙;阿羅漢用之
成慧眼,見諸法空相;菩薩用之成法眼,見諸法差別相;諸佛用之成佛眼,能見佛性。

7、「眼見佛性」相關經文

  再
來看《大般涅槃經》「眼見佛性」的相關經文,「師子吼菩薩品之二」中載:

<blockquote>
<blockquote>

「善男子,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復有聞
見,一切眾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菩薩若聞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blockquote></blockquote>

  看得出來,相對於「聞見」佛性,這個「眼見佛性」是親證佛性的意思。

  《大般涅槃
經》卷二十六載:

<blockquote>
<blockquote>

「持戒之人,復有二種:一者性自能
持,二者須他教敕。若受戒已經無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惡國遇惡知識惡時惡世,聞邪惡法邪見同止,爾時雖無受戒之法,修持如本無所毀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師
僧白四羯磨然後得戒,雖得戒已要憑和上諸師同學善友誨喻乃知進止,聽法說法備諸威儀,是名須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見佛性』及以如來,亦名聞
見。」

</blockquote></blockquote>

  《大般涅槃經義記》卷九註解:

<blockquote>
<blockquote>

「前中三番,一約十地體德分別,證體是慧,餘德名福。故今說
言慧莊嚴者,謂從一地乃至十地,福莊嚴者,檀至波若非波若波羅蜜。是義云何?檀等六行各有二種:一隨事造修,非波羅蜜不能到於諸法實性,非是自性清淨度
故。令理成者,是波羅蜜到法實性,是其自性清淨度故,然今文中分取波若,是波羅蜜為慧莊嚴見法實故,前之五度及波若中非波羅蜜悉判為福,不能見法如實性
故。良以波若波羅蜜多行成在十地,是十地體,故就位論,謂從一地乃至十地,餘非地體,當相以辯,故言謂檀乃至波若,於波若中有非福德者宜須簡別,故復說
言,非是波若波羅蜜矣。二就人分別,慧莊嚴者,謂佛及與十地菩薩,中略故,直言菩薩不言十地,良以十地與佛同能『眼見佛性』,故合為慧;聲聞緣覺乃至九
地,皆悉不能『眼見佛性』,同判為福。」

</blockquote></blockquote>

  這是說,修行要能證到體性,才是屬於「慧」,不然,都只是修「福」而已。而證得體性者,就能「眼見佛
性」。

  《大般涅槃經義記》卷十:

<blockquote>
<blockquote>
「佛及後身『眼見佛性』顯法成身,常隨法身故彼有之。九地菩薩雖未眼見、聞見明
了,知如來藏是己自體攝法成身,常隨法身彼亦有之。八地已還,未得同彼故不說常。」

</blockquote></blockquote>

  再來看《涅槃宗要》卷一:

<blockquote>
<blockquote>
「初地以上『眼見佛性』,遍遣一切遍計所執,遍見一切遍滿佛性故。地
前凡夫、二乘聖人,有信不信、齊未能見,以未能離一切分別,不能證得遍滿法界故,若依第三證不證門,二乘聖人得見佛性,一切凡夫未能得見。所以然者?二空
真如即是佛性,二乘聖人雖非遍見,依人空門證得真如,故亦得說『眼見佛性』。」


</blockquote></blockquote>
  這是說初地以上菩薩,就能「眼見佛性」,然後,就沒有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麼,他會見到一切都是佛性。而人
空、我空之後所顯的真實、無妄就是佛性。

  至於「佛性」是什麼呢?請看底下經文,看懂了也有助於理解「眼見佛性」的含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blockquote>
<blockquote>
「如佛所說,見於如來及以佛性,是義云何?世尊,如來之身無有相貌,非長非短、非
白非黑,無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為相、非眼識識,云何可見?佛性亦爾。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無常者,為欲度脫
一切眾生方便示現,是名眼見;常者,如來世尊解脫之身,亦名眼見、亦名聞見。佛性亦二:一者可見,二不可見。可見者,十住菩薩諸佛世尊,不可見者,一切眾
生。眼見者,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眾生所有佛性;聞見者,一切眾生九住菩薩。

「復有佛性如來之身,復有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
者如來解脫。
非色者,如來永斷諸色相故。佛性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薩,十住菩薩見不了
了,故名非色。

「善男子。佛性者,復有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謂佛菩薩,非色者一切眾生。色者,名為眼見;非色者,名為聞見。佛
性者,非內非外。雖非內外然非失壞,故名眾生悉有佛性」

</blockquote></blockquote>
8、祖師說「眼見佛性」

  談完了佛經中「眼見佛性」經文,再來談談其他的。

  《馬祖道一禪師語錄》中載:

<blockquote>
<blockquote>

「聲聞聞見佛性,菩薩『眼見佛性』,了達無二,名平等性。性
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與煩
惱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無生法忍。」

</blockquote></blockquote>

  這段語錄很有意思,「一悟永悟,不復更迷」。

  近代有位提倡「安祥禪」的耕雲居士在
《心經講解》中說:

<blockquote>
<blockquote>
「古德說:萬事萬物,凡夫執實謂之有,二乘分析謂之空,菩薩眼見菩提、眼見佛性。
『眼見佛性』,你說什麼不是佛性?如果用觀照,那不用分別,當體即空。所以我們可以瞭解: 般若不但是實相的本身,也是一種眼見佛性的觀照法門。」

</blockquote></blockquote>

  「眼見佛性」的相關經文,個人所見大致如上,其他若有所見,歡迎大家指出。

9、「眼見佛性」的含義

  從上面所列的相關經文中,可以確定「眼見佛性」的真實性,並非某人的杜撰。但「眼見佛性」的含義是什麼?才是重要的。

 
 如果說「眼見佛性」就是依文解義的「用眼睛看到佛性」,或者說,把它特別強調成「肉眼可以看見佛性」,這將會產生語病與過失,非智者所應語。

 
 為什麼呢?如果說眼睛可以看見佛性,何以某人能見,一般人卻不能見?如此怎能說眼睛可以看到佛性?大家都有眼睛,為什麼不見佛性?肉眼可以看到佛性,同
樣犯此過失。

  再說,如果佛性能被眼睛所見,佛性便是個對象、是個境界,那麼見到了佛性,對修行有什麼用處呢?既然佛性是對象,就不是
你,見時在、不見時就不在了,見了佛性也不可能成佛,見佛性何用!

  又,如果說「肉眼可以看見佛性」,更有違大乘佛教「五眼」之說。大
乘佛教提到由人到成佛,共有五眼來相配合,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只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諸佛則有佛眼。

 
 這四眼明顯是有別於肉眼的,不然何必各別安立名詞?但四眼又各別存在於肉眼之外嗎?也不盡然。天人的天眼作用,也是依於肉眼而顯,阿羅漢的慧眼也是依於
肉眼而作用,菩薩的法眼也不離肉眼,諸佛的佛眼呢,難道肉眼之外,多了一隻眼睛嗎?也不是。所以,五眼從外表看來,其實都是同一肉眼。

 
 但別忘了,五眼同一眼,只是表象,其實是不同的。就算沒有肉眼、或肉眼不產生作用,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者,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還是能作
用。佛十大弟子「阿那律」眼睛瞎了,靠著天眼如肉眼見物。

  所以說,「眼見佛性」一定要把它強調成「肉眼可以看見佛性」,是有語病與過
失的。與其說肉眼可以見到佛性,不如說佛眼見到佛性比較正當。當知肉眼只是工具,非肉眼能見,而是佛性依於肉眼而見佛性。

  所以,「眼
見佛性」,其實是佛性自見於佛性。就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之說,並非表示翠竹、黃花就是法身與般若,而是法身無象,應物現形。不然,
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就成草木了;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就成無情了。修行到最後,卻成了無情草木。這豈是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

  因此,眼見
佛性應該說是心眼見到佛性,比較不會令人誤解。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於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見佛性,豈只是肉眼能見佛性呢?

 
 前面說,「眼見佛性」,其實是佛性自見於佛性,有人可能會懷疑:佛性如何自見於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見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說不通的。所以,這是相
應、契入的意思,假名說為「眼見佛性」。不然只是法身無象,應物現形,見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10、總 結

 
 現在,可以對這個主題做個總結了。

  「眼見佛性」,在語意上,是個容易被誤解的名詞,除了《大般涅槃經》之外,其他佛經都找不到這個
名詞。在佛學辭典中,無論《三藏法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光山大辭典》等有名的辭典,也都找不到這個名詞。古來禪師也從不用「眼見佛性」來表達
見性。

  一個只有一本佛經提及,連所有佛學辭典都查不到的名詞,為什為會被廣為討論呢?實由蕭居士所引起。他說「見性」就是「眼見佛
性」,必須能夠「眼見佛性」才是見性。於是,爭論開始產生。

  但大家應該先清楚他所說「佛性」的定義。他說,真如是體,佛性是用。這不
同於佛教所說,真如、佛性同體異名之說。換句話,他所謂的「眼見佛性」,是眼睛見到了「佛性的作用」。因此,他所說「見性」,也不同於禪宗「見性」的內
容。

  然而,正信佛教徒,是不會把佛性當作用看的,當聽聞到「眼見佛性」時,直覺的理解,就是「眼睛看見了佛性」的整體。這個眼睛當然
是指肉眼。肉眼見佛性,其過失,在先前主題中已談過,這裡就不再談了。

  但是,「眼見佛性」並非虛語,它是一種明心見性之後的境界,沒
有明心見性的凡夫,是不能「眼見佛性」的。它的含義就如《宗鏡錄》所說的:

<blockquote>
<blockquote>

「見如來性者,雖有煩惱,如無煩惱;若實明宗見性,即肉眼而
名佛眼。」

「如來五眼,眾生悉具,非待證聖方有,涅槃經云:若學大乘人,雖是肉眼,而名佛眼;二成雖具天眼,不名佛眼。」

「我
此宗門,非報非修,是發得五眼,以本圓具故,若悟修佛乘人,雖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即肉眼而名佛眼。」
(宗鏡錄大綱卷十六)

</blockquote></blockquote>

  修禪宗明心見性開悟的人,已具有佛的智慧,便以現有父母所生之身的肉眼,而成為佛眼。肉眼成為佛眼後,
才能「眼見佛性」,不是凡夫的肉眼就能見到佛性。不如此說,強調肉眼或眼睛能見佛性,是有過失的。

  另外,「眼見佛性」的過失是:

 
 「眼」是六根之一,為什麼六根之中,只有「眼」能見佛性呢?「耳」不能見佛性嗎?「鼻」不能見佛性嗎?「舌」不能見佛性嗎?「身」不能見佛性嗎?「意」
不能見佛性嗎?六根之中何厚「眼」而薄其他五根?

  其實不然,六根都能見佛性。為什麼呢?六根都是眼啊!只是此眼非彼眼。所以,既然六
根都能見佛性,就不適合用「眼見佛性」來表達「見性」。禪宗古來祖師從不用「眼見佛性」來表達見性,而直接以「見性」來表達,以免眾生誤會曲解。

 
 當知「見性」不在根,而在「見」,六根若無「見」,只是六個廢物。「見」因六根而分為六,其實是同一「見」。《楞嚴經》說:「元一精明,分為六和合」。

 
 解說到這裡,還有人會執著必須「眼見佛性」才是「見性」嗎?

  再來,如果像蕭居士所說那樣,「眼見佛性」是用來表達見到佛性作用、或
見到佛性境界,那麼,古代禪師的表達會比用「眼見佛性」的表達還適當。他們怎樣表達呢?就是:

<blockquote>
<blockquote>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溪聲盡
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blockquote></blockquote>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眼見佛性的含義 Empty 回復: 眼見佛性的含義

發表 由 訪客 2010-05-27, 18:12

肉眼見佛性?佛經上有〔肉〕這個字嗎?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眼見佛性的含義 Empty 回復: 眼見佛性的含義

發表 由 訪客 2010-05-28, 21:13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31/Book1031.htm
http://www.a202.idv.tw/Discuz/viewthread.php?tid=12518&extra=&page=1

此文此問蕭徒早已辨正.
既要有作為就針對蕭徒的辨正來駁倒.
不然這些問題還被蕭徒恥笑呢!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眼見佛性的含義 Empty 肉眼可見佛性,惟佛的肉眼 !

發表 由 訪客 2011-03-12, 23:11

肉眼可見佛性,惟佛的肉眼 !

1.蕭門對<雙修>之嚴正論辯與起身捍衛,實在大功乙支 !
2.惟<眼見佛性>之見解,不願微調進而更生不當見解,令人心生可惜!
3.蕭門<眼見佛性>之謬誤 :
(一)定義有違約定成俗 !
正法眼藏--護法集(蕭)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04/book1004-1.htm
第一則 某師云︰《佛性究竟是什麼樣子?佛性叫做本來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真如。》(月溪法師語錄第8頁)
(蕭)辨正︰真如是本體,佛性是作用。譬如燈與光—真如是燈,佛性是光。光從燈而生,但光不是燈;...真如是本體,佛性是本體的作用,學禪的人和學佛的人必須弄清楚這一點。
哈佛ANS : 誠如上篇(○○師?所說):佛教談到「佛性」,一向都當作「體」看,不會把「佛性」當作作用看。
因此,只有佛與佛知之並證得 :「體」、真如、佛性...。
如果,蕭要帶領他的門徒,重心定義 :佛性是本體的「作用」,並無不可,可是會把長久以來的教理變為雞同鴉講 ! 肉眼可見佛性(本來在嚴謹的分別上,肉眼可見人性,佛眼才可見佛性),經過,蕭的獨門定義,肉眼真的可見佛性(作用)了 !不過,會讓外面及其門徒困惑,困惑於經典及外界諸師之論說,甚至其門徒只好添加不必要營養劑,更麻煩的是,造成從蕭的眼界看法義上時,邏輯的紊亂 !
(二)蕭徒辨正的加料 !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31/Book1031-2-2.htm
正光居士辨正如下:
眼見佛性一詞出現於《大般涅槃經》卷八:【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佛言:「迦葉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翻譯成語體文為:迦葉菩薩向 佛稟白:「世尊!佛性那麼微妙細膩而難以了知,怎麼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而得眼見佛性?」 佛答覆迦葉菩薩言:「迦葉善男子!就好像二乘慧解脫的聖人,若未修得第四禪及神足通,尚且不知道四禪天人的境界,云何能知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縱使修得非非想定,若未修得神通,仍須於捨報往生到非非想天以後方知非非想天的境界。所以慧解脫的阿羅漢們,現在尚未捨報之時則是因為隨順契經而相信 佛的開示的緣故才能知道,所以也因為隨順佛語的緣故而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
哈佛ANS : 人家經典是說 :「隨順契經以信故知。」,一般人禮貌上都不會先指正,而是解答指出正解,讓您知所不足不完備之處 !「隨順契經以信故知。」是說『肉眼』當然不能得見,不過,是因為契合經典和信心知道一點佛性的味道 !正光居士因為頂戴尊師之故,妄加此段 :「所以也因為隨順佛語的緣故而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
(三)論辯請先看過邏輯學喔 !
內容或範圍概要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BB%E8%BE%91
四)延伸趣味 :
我問物理系的同學,金剛經大凡25個經典名句,統整為 :
A,不=A,即 A。
從定義、定義後成句合理性、事例、事例合理性、相容性、二一性等等,討論一個多小時,沒想到這裡的數學真的也被困惑了,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sm/sm_31_03_1/page2.html
是的! 如同光有波粒兩象性,不用權威一般人是不會主動相信的 !
所以,瞭解集合論之後,便知 :
肉眼可見佛性(體,不是作用),惟佛的肉眼 !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