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轉貼:《漫話燒香》

向下

轉貼:《漫話燒香》 Empty 轉貼:《漫話燒香》

發表 由 廣真 2010-12-22, 18:06

轉貼:《漫話燒香》

「這是一篇非常詳細又專業之焚香介紹(轉貼)」
佛教徒、道教徒都能詳閱本文,則你也會成了焚香專家
作者:王麗心撰


  佛寺在信徒、香客心中是頂禮膜拜的神聖場所,步入這個精神家園,怎樣才能表達自己的真誠呢?無疑,禮佛上香是最直接的方法。通過燒香、許願、叩頭、合十、問訊等動態行為,與佛、菩薩溝通,完成內心的希求祈願。

  香、燒香,古今有多少善男信女向諸佛菩薩、神祗地靈、歷代祖先,表達心聲。求家庭平安,求事業有成,求消災免難……,縷縷清煙,承載了多少人的希望。

  然而,希求祈願的執著有求,能否達到你的要求呢?經常在寺院中目睹的場面:一根根的香棒,一把把的香,點燃後如同火炬。燒香的人是三教九流,燒香的姿態是五花八門,無數人在重複,人們稱曰:“香火旺盛”。燒香叩頭是對佛禮敬的表現形式,通過它的外在形式,攝受其內在層面是它的真諦。不能通達內在的真質,“封建”、“迷信”這頂帽子,永遠不能抹去。“萬人皆為福,似此求神正多,都須照顧頗不易;佛心本是慈悲,倘若作惡太多,也要保護實在難為。”佛教是旨在心源,淨化人心的宗教,用佛陀的教導,修正自己,改變習氣,完善人格。聖開法師曾說:“香是表道德馨香。道德者,乃利己謂之道,利人謂之德,利己利人謂道德。”

  因此,對香、燒香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還原其真質,此為學佛的人所共參的。


  從芳香植物或動物分泌物提取的天然香料,用於驅蟲、薰燒、敬神等諸般現象,是遠古先人在掌握火的使用後,燃燒柴木時,發現了香木、香脂有散香清神作用。從此人們有意識地將香木、香脂直接焚燒,昇煙祭天。具體的祭法為:將犧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昇煙,表示告天。《周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注:“禋之言煙,三祀皆積柴……燔燎昇煙,所以報陽也”。疏:“禋芬芳之祭”。(引《十三經注疏》)

  據《禮記‧郊特牲》:“周人尚嗅,灌用鬯嗅,郁合鬯嗅,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注:“祭必先求諸陰,故牲之未殺,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以鬯之有芳氣也。又,搗郁金香草之汁,和合鬯酒,使香氣滋甚”。“灌地之後,蕭合黍稷,嗅陽達於墻屋。”注:“蕭,香蒿也”。

  祖先對燒香有很明確的目的,有專門掌握燒香的人,這種現象在世界範圍內也十分廣泛,歷史悠久。

  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里沿海地區引進芳香類的樹木,把香當作宗教儀式中使用的重要用品;巴比倫人在祈禱和占卜時往往也焚香,預告“神明”,關注祈祀之事。

  公元前8世紀希腊人也有燒木頭或樹脂的習俗,以供奉神明或袪除惡魔;羅馬人先是焚香木,後來引進了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使用;基督教會於公元4世紀開始在聖餐禮上焚香,希望教徒的信願上達於天,又表示聖徒的功業。(1)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猶太古教也都有焚香致禮的習俗。

  由此可知,燒香是古代一種十分普遍、廣泛的現象。


  在大陸所確定的五大宗教中,唯佛教與道教與香最為因緣深厚。

  道教是中國土生的宗教。在宗教軌儀中,供奉神靈時,要求有香、花、燈、火、果五種供奉。五種供物,以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

  五行:金:用銅鐵成錠,貼金箔代替。

  木:即香,用香刻成假山。

  水:即淨水,用淨盂盛之。

  火:即燈。

  土:黃土取方一塊。

  道教稱香有太真天香八種: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

  寧全真在《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四曰: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無為者,意也。清淨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達上清也。洗身無塵,他慮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亂,以意役神。心專精事,穹蒼如近君,凡身不犯諱。四香和合,以歸圓象,何慮祈福不應。妙洞者,運神朝奏三天金闕也。靈寶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萬靈臨軒,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運神會道,不可闕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氣,靈寶慧光,即此道也。以應前四福應於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無為之純誠也。以火焚香者,誠發於心也。”(2) 道教在齋醮儀式中,將燒香行為都規定了名相,其意義是十分深刻的。


  佛教是圓教,不僅解行圓滿,而且對俗諦認知也有圓滿解釋。僅此“燒香”來以論證。佛教徒在宗教儀式時,特別早晚誦經功課中,起口便唱誦“爐香讚”。其云: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在佛前大供,有唱“戒定真香讚”或唱“香纔爇讚”等。焚香而作讚嘆之語,是禪誦次第之首,禪香之燃,當列第一。

  燒香又稱焚香、拈香、告香、捻香、插香等。

  禪宗注重拈香之稱,常於種種場合拈香。如:開堂之日,祈求聖壽萬歲之拈香,稱為──祝聖拈香。

  法會之時,為出席敕使祝福之拈香,稱為──敕使拈香。

  接嗣法燈所作之拈香,稱為──嗣法拈香。此種表明師承關係及感念師恩之情也。

  為諸佛菩薩、檀樾(施主、信徒)等拈香,稱為──佛事拈香。

  其中,嗣法拈香,住持親自插於香爐中,其餘之拈香行事,則由住持拈香付與侍者,再由侍者插於爐中。

  如何拈香呢?據《禪苑清規》卷五曰:“燒香者於香臺之東,向住持問訊畢,兩手捧起香盒,以右手拈盒置於左手中,繼以右手將盒蓋安放香臺之上,右手上香,向敬獻之對象焚之。其後,右手將盒蓋覆於盒上,雙手捧香盒安放於香臺,並低訴祝願。”

  通常燒香型香為主,點燃後,用手輕輕煽去火苗,雙手持香舉到額頭,香頭對準所禮之對象,片刻,漸次插入香爐。一般三炷香即可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敬禮。

  佛在世時,外護者供養佛陀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日常必需之物,稱為“四事供養”。若供以花、香、幢幡、衣服、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傘蓋、伎樂等稱為“十種供養”。

  佛滅度後,佛、法、僧三寶同受尊重。佛教徒造佛像,供養飲食、香花、伎樂及諸種莊嚴飾物,猶如佛陀在世。其後漸形成供養儀軌。自古至今,花、香、燈等是最通常的供物。《十地經論》卷三有:

  “(1)利養供養,指衣服等。(2)恭敬供養,指香、花等。(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供養。”

  為什麼把燒香作為佛事中首列的項目呢?如果引錄佛論寶典,對其了解會有認識的。

  一、《阿毗達摩品類足》論曰:“香云何?謂諸所有香,若好香,若惡香,若平等香,鼻所嗅。如是諸香二識所識,謂鼻識及意識,此中一類識先識,鼻識受已,意識隨識”。

  二、《入阿毗達摩論》云:“香有三種,一好香,二惡香,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違名平等香。如是三種皆是鼻識,及所引意識所了別境”。

  三、《五事毗婆沙論》云:“諸悅意者說名好香;不悅意者說名惡香;順捨受處名平等者,鼻所嗅者,謂鼻根境”。

  四、《雜阿毗曇心論》云:“香入者三種,謂好香、惡香、非好惡香”。

  《大毗婆沙論》卷十三、《俱舍論》卷一:“則有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之論。”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曰:“香處有四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向為緣一香生於鼻識,為緣多香生鼻識耶”。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云:“香謂所嗅,此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等不等香,增益損減,依身別故”。(3)

  香,梵語音譯為乾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識的分別對象。

  六根之一的鼻根,完成對香的判斷:

  能令心生歡喜,心曠神怡;能培養諸根大種的,是謂好香。

  能使人心生不悅、厭惡,能壞諸根大種的,是謂惡香。

  沒有增益損減之分,非好非惡,是謂平等香,反之為不平等香。

  香給予心所的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是通過鼻根傳達心識的,凡夫的心識在分別出善惡、好壞,這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和心理運轉現象。香,能引發人的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如在好香滋養下,迅速向“好”的目標歸依,所以說燒香是修道的助緣。

  在《長阿含經‧幣宿經》中,有一譬喻,其曰:“……譬如有人,墮於深廁,身首沒溺。王敕左右,挽此人出,以竹為篦,三刮其身,澡豆淨灰,次如洗之,後以香湯,沐浴其體,細末眾香,坌其身上。……又敕左右,重將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湯,坌以香末;名衣上服,莊嚴其身;百味甘膳,以恣其口;將詣高堂,五欲娛樂。其人復能還入廁不?”

  有人墮於茅廁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篦刮,香湯沐浴,眾香塗身又供百味美饌,以五欲娛樂其心,你說此人還會回到惡臭茅廁中去嗎?不會的﹗行善之人生天,一定不回到臭穢不淨地方的。

  香,離穢之名,即宣散芬芳復馨。

  人生無常,苦樂參半,而如法修習,自我完善,永於極樂。這個淨土是“圓滿香積世界”。“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皆以寶成,常有香氣,如妙栴檀,復以香樹而為行列,天妙珠瓔摩尼等寶”。“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晝夜六時殷重至心,……並造形象,香花、音樂、末香、塗香而奉獻,清淨嚴潔,於七日中,持八戒齋,於諸眾生,起慈悲意,願生彼土,彼佛世尊及諸菩薩護念是人,一切罪業悉皆消滅。……無諸病苦,增益壽命,隨有希求,悉皆如意”。

  燒香、末香、塗香供養諸佛,發慈悲心,一心念誦,就可消滅一切罪業,可見香的重要性。

  通常燒香所散發的芬芳氣味,使人心神安定,容易引人入道。還可通過煙香的飛覆,聯想到“香為周遍義,王乃自在義”。的境界。

  《楞嚴經》卷五云:“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香蜜圓,我從香嚴,而得阿羅漢。” 香,能通達人之信心於佛,猶如佛之使者。凡夫應借此信使,努力證果。


  香,《說文》曰:“芬馥也,從黍從甘”。世界各國人民自古就有燒香的行為。特別是印度這個地處熱帶,氣候炎熱的國家。容易生體垢、惡臭、蚊蟲滋擾,故將其盛產的香木煉制成香料,塗於身上,稱作塗香;或焚或薰,這種行為十分的普及。然而,佛教的興起,它不僅注重香的日常作用,又賦予香、燒香道德性能,這雙重性,反應在大乘佛教中的儀軌裡就十分明顯。如:叩頭、許願、燒香的人,一般稱是香客。參拜寺院或納香資,均稱進香。施主為僧眾設齋食時,先以香分配給大眾,而行燒香繞塔禮拜之儀式。行香時,受香者須頌偈,其云:“戒定慧解知見香,遍十方界常芬馥,願此香煙亦如是,無量無邊作佛事”。再接行香讚。《讚勝鬘經》:“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禪堂裡,在佛壇向右繞,跑成幾個圓圈,稱之跑香。坐禪開始時,以一炷香為起止時間,故坐禪也稱“坐香”。禪林中用以警策修行的木板,形如寶劍。警策用功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懲戒違規者,稱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沉者,稱為“巡香香板”忝。

  佛家認為,燒香是攝心的表法,而內心的清淨、虔誠則是真供養,比形式上的敬香更重要,所以稱為“心香”。

  燒香時舉止行為都要歸於偈語為總攝,所以,在佛前上香時要唱之偈文。據《禮佛儀式》:“禮敬讚德,先須至於香臺,端身息慮,思念聖德,目睹尊容,雙膝著地,手擎香爐,而舉偈言: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臺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聞香普薰證寂滅”。(此偈載《華嚴經》是五分法身之香,今為成頌故。)

  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五部:即指密教所云之佛部、金剛部、蓮華部、寶部、羯磨部。

  真言宗分金剛界與胎藏界。金剛界表果門,也表智門,分五部。胎藏界表因門,也表理門,分有佛、蓮華、金剛三部。各部用香有所不同。

  中央佛部──毗盧遮那佛──法界體性智──沉香

  東方金剛部──阿闍佛──大圓鏡智──丁香

  南方寶部──寶生佛──平等性智──龍腦香

  西方蓮花部──阿彌陀佛──妙觀察智──白檀香

  北方羯摩部──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薰陸香

  塗香或燒香時,所用香之種類因修法的類別 (息災、增益、降伏、敬愛)而有所不同。

  塗香時所用的香有香水、香油、香藥等。

  燒香時用的香有丸香,(圓形之香,在密教修護摩法時,將之投入爐中供養,以此象征總集煩惱,並用智火燒盡貪、瞋、痴等煩惱);散香(粉末狀之香,密教將微細煩惱、精進、愚癡等比喻為散香);抹香(於道場,寺廟撒粉末之香)。抹香之外,亦有用香水撒布道場或灌浴佛像者。在密教中,以牛糞、淨水、香水混合成“香泥”,可供修法時塗壇之用。

  密教中有八供者:

  1、闕伽水者,用備盥飲。水中有七物:乳、青稞、芝麻、吉祥草、炒米、白花、白檀香。2、濯足水。3、花。4、燒香。5、燈明。6、塗香。7、美食。8、伎樂。一切皆是樂空為性,供物為相,能為六根受用諸境,生起殊勝無漏之樂,為其作用。

  此是八供,略者分三:一、前行供、二、出世間供、三世間供。

  密教中極重供養。曾供奉佛陀指骨舍利的門法寺地宮中來看,主體的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密龕。踏步及甬道地面鋪銅錢 (財供養),後室中部香爐蓋頂堆積薰香灰(燃香),八重寶函中有部份盛放液體(香水),四壁塗抹黑色塗料(黑土塗壇)等。這一切表明在封閉地宮前,做過盛大的舍利供養法會。香,燒香是十分重要的步驟。(4)

  密乘有七支者。七支者,謂禮拜、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迴向也。禮拜:請佛加持故,歡喜降吉祥。合掌禮拜或展身體,或五支禮。合掌依次頂額喉心,是身業禮。讚嘆者是口業禮。心念一切諸佛菩薩功德至誠恭敬者,是意業禮。

  供養:供養品有實設者,有意變者,一切所見、所聞皆應作供養觀。於能令我生瞋、生貪及可意不可意諸境,皆觀供養於佛。如人以物施他,則於彼物,不復執為己有。如是行者以一切境供養佛己,自不復於諸境上而求貪嗔癡等。

  懺悔:是謂懺悔無始以來所有罪障。如人服毒,毒發則死,罪不懺者,當墮三途。故於佛菩薩前至誠懺悔。

  隨喜:是謂隨喜他善。今日得作一善,應念明日亦當如是作,且更令廣大。凡於他人修善而生隨喜心者,則他人所得善果,自己亦能如彼而得。

  請轉法輪:念諸眾生墮在黑暗,無所識知,故請佛說一切令諸眾生離苦得樂之法。請佛住世:謂佛住世為度眾生故,眾生未度盡時,請佛勿入涅槃,恆住於世,為利樂一切眾生故。

  迴向:謂以歸依禮拜乃至三世所有一切善根,悉皆迴向無上菩薩。

  以上七支者為清淨眾障,增益資糧之法。香在佛事中列為首品,焚香在四藝(焚香、插花、掛畫、品茗)裡,排在第一。密教中燒香木,等種種供物,修護魔法,由灌頂消除災障,成就悉地。故此又與七支者聯係緊密。迴薰反聞是將燒香的有相,要遞昇到無相之境,是謂換得“心香”。只有心香永不耗滅,芳馨不退。“明德以存馨香”,銘此才是真悟。

  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香為鼻根、鼻識所緣之對境。塵即染污之義,沉香、飲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惡之香等,皆為香塵,(見《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八)如果執著“有形香”,很可能步入了香塵,從另一邊障人精進。故此《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云:“然香有過失,若香無過失者,眾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香有出要,若當香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然復,大王!若言味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味有氣味故,若味無味者,眾生之類終不染著”。

  有香味、無香味,終不執著。何等香最勝、最上,無與等者,無能及者?世尊告曰:“戒香、聞香、施香,是謂”。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木蜜及栴檀,優缽及諸香;

  此諸種種香,戒香最為勝。

  此戒以成就,無欲無所染;

  等智而解脫,逝處魔不知。

  此香雖為妙,及諸檀蜜香;

  戒香之為妙,十方悉聞之。

  栴檀雖有香,優缽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聞香最第一。

  栴檀雖有香,優缽及餘者;

  此諸眾香中,施香最第一。

  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當求方便,成此三香”,可謂用心良苦,參學者應在此一悟。


  香有驅蟲、解穢、敬神等妙用。

  《永樂大典‧醫藥集》記載:有清神香方:

  木香(半兩、生切、蜜浸)、降香一兩、白檀一兩、白芷一兩,將藥碾為細末,用大丁香二個槌碎,水一杯,煎汁;浮萍香一掬,擇洗淨,去鬚,研碎裂汁,同丁香和勻,伴諸香,使勻入臼,杵數百下為度,捻作餅子陰乾。

  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若為蠱毒所害者,取藥劫布羅(龍腦香)和拙具羅香,各等分。以井花水一升和煎取一升。於千眼像前,咒108遍服即差”。又曰:“若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念21遍大悲咒,摩拭身上,永得除差”。(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

  此經中有許多處,用香治病的方法,細心者可讀閱。

  在佛事中經常以混和諸香配成香水,用於灌木或諸物、道場灑淨。《方廣大莊嚴經》卷三云:“梵釋諸天等,在於虛空中,以手捧香水,灌灑於菩薩,龍王下二水,冷暖及調和,諸天以香水,洗浴於菩薩”。

  一般在浴佛之日,即取都梁香為青色水,取郁金香為赤色水,取丘際香為白色水,取附子香為黃色水,取安息香為黑色水,勻拌,以灌沐佛頂也。

  《敦煌古籍》中收錄有佛家香浴方。此方十分寶貴,極有商業性。錄其一:昌蒲、牛黃、苜蓿、麝香、雄黃、合昏樹、白芨、芎藭、枸杞根、桂皮、松脂、郁金、香附子、豆寇、蒮香等共32味香藥。

  它作用是:芳香開竅,辟穢化濁,化瘀解毒,除惡殺蟲,通絡疏竅。

  目前悉知,根據《藍神水淨除污穢薰煙經》開發的“安定除穢薰香”,已經廣行於臺灣省教內外。該品有上供下施,饒益人、天的功德。又可坐禪時點為薰香,能安定心神的作用,同類的產品在大陸的塔爾寺也有開發。

  另外,《宋氏家要》、《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法苑珠林》、特別是明代《遵生八箋》中記錄有許多的香方、焚香等有關的材料,可供參閱。


  古人的敬神焚香時,多取於天然的木材,後來有芳香植物的加工品,現在更加精細了。然而香料的來源也是要交待的。

  漢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國(今伊朗境內),引入香料。《漢書》稱:“安息國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樹皮膠,燒之通神明,辟眾惡”。我國除使用本土所產的香料外,大量的香從南海和西域輸入的。另外,“大多數香料是通過其它政權的奉進饋贈及邊境獲致的。”(5)《遼史‧太宗下》載:“會同四年(941)二月甲辰,晉遣使進香、藥”。

  香料當時是名貴之品,也經常作為一種:“政治交易”,換得人心。據《天臺山方外志》卷十二記載:

  “隋文帝第三子秦孝王施物中有:開皇十年五月十九日奉施沉香等,如別至願,檢領沉香十斤,牋香十斤,薰陸香少許。右牒薄伸供養”。

  在《盛典考》第十四中,也有許多類似的記載。


  香、燒香,在凡聖之間都為尊崇的事情,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都有反映。

  王維是一位杰出的禪詩作者,也是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這位深受儒家教育的知識份子,由於仕途多舛,皈依佛門後,受佛法的薰修,詩人的生活環境與方式,心理趣尚及性格氣質隨之變化。他的“去情重、好清靜”,不願“嬰世綱”,也就“日與人群疏”而“好與佛道近”。

  過起“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的叢林生活。其詩曰:“浮名寄纓佩,空性無羈鞅;夙秋大導師,焚香此瞻仰”。(6)

  在文學中,關於香的描述,明屠隆寫道:“香之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貼,揮塵閔吟,溫燈夜讀,焚以遠辟睡,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護,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塵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藹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帘。又可袪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在古詩中還有北宋的《焚香》一首,特別著名,其云: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

  爐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薰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詩人陳與義一定通禪,一首《焚香》詩寫出無盡的禪意。(7)

【參考材料】

(1)《中國民俗趣談》第84頁 為稼/文

(2)轉引《道教齋醮符咒儀式》第82頁 張澤洪/著

(3)轉引《中華寶筏》第8期蓮懺法師/文

(4)《法門寺唐密曼荼羅之研究》吳立民/文

(5)《遼代的香料》彭善國/文

(6)《禪詩破解》拙文

(7)轉自《生活的藝術》林語堂/著

  【全文完】

若佛友們想進一步了解顯教、密教常用的「香」例:「檀香、沈香、隨身至寶除障香、金圓滿財神香、普陀香、財神薰香、安定除穢薰香、拙具羅香(安息香)、藥師香除障香。」等,請按佛網《焚香之旅》http://www.buddhanet.com.tw/fire/fire01.htm
avatar
廣真
群組:分區版主

性別 : 男 文章總數 : 111
信仰及宗派 : 佛教激進派
注冊日期 : 2008-04-24

回頂端 向下

轉貼:《漫話燒香》 Empty 回復: 轉貼:《漫話燒香》

發表 由 廣真 2010-12-22, 18:08

轉貼:中國人為何要燒香?

燒香是中國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個特點極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漢人燒香,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也燒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無處不燒。二是歷史悠久,現存文獻《詩經》《尚書》已有記載,則其起源必早于詩書時代即西周。三是普遍性,幾乎做什麼都要燒香:對祖宗要燒,對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燒,對動物要燒,對山川樹木石頭要燒;在廟裏燒,在廁所也燒;過節要燒,平常也要燒;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所謂沉水熏陸,宴客鬥香,以顯豪奢;虔敬時要燒,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肅殺時也要燒,辟邪祛妖,去穢除腥;有事要燒,無事也要燒,燒本身就是事,而且還會上癮,稱為“香癖”,就仿佛現代人的抽煙飲茶一樣。

有趣的是,不特中國燒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國家也燒。香的英語寫作incense,查《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載有如下內容: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利亞沿海地區引進香料樹,把香當作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用品。巴比倫人在祈禱和占卜時往往焚香。以色列人在被擄往巴比倫(西元前586年--前538年)以前引進了香,到了西元前5世紀,一些祭壇專供奉香之用。鳊教特別是濕婆派在正式禮拜和家常禮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節日禮拜、成年禮拜以及日常禮拜中都焚香。日本神道教也焚得。從西元前8世紀希臘人就焚燒木頭和樹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惡魔。羅馬人先是焚燒香木,後來引進了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以及崇奉皇帝時越來越顯得重要。

中國燒香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以漢武帝為界,前面為第一期,可稱初始期。其間,所燒的香有以下幾種:柴,玉帛,牲體,香蒿,粟稷等。燒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來祭祀。燒香行為由國家掌握,由祭司執行。

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禋”或“禋祀”。《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箋:“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說,這種祭制始於周文王。

其具體祭法為:將犧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煙,表示告天。《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注:“禋之言煙。”“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疏:“禋,芬芳之祭。”可見,所謂禋祀,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煙祭神,那麼這就是後世所謂“燒香”了。

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點:一是香品原始,為未加工的自然物,還不是後世正規意義上的“香料”(樹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後世的“香爐”;三是專用於祭祀,而祭祀由國家掌握,即,燒香還沒有生活化,民間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謂《天香傳》謂:“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薦,而沉水熏陸無聞也。其用甚重,採制粗略。”

第二期,從漢武帝到三國,可稱引進期。漢武帝于中國香事的發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其一,武帝奉仙,為求長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壟斷。

其二,武帝時期香品漸走向實用化,如置椒房儲寵妃、郎官奏事口銜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壟斷,使香進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武帝大規模開邊,就在這一時期,產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傳入中國。《說郛》卷35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稱:“又按漢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宮。金人者,皆長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燒香禮拜。然則燒香自漢已然矣。”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國(今伊朗境內),《香乘》卷二引《漢書》稱:“安息國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樹皮膠,燒之通神明,辟眾惡。”樹皮膠,即樹脂,是為真正的香料。

由於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時的香事變得格外繁盛起來,後世野史筆記屢稱不絕。什麼焚“月支神香”解除長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漢武外傳》),用東方朔“懷夢”香草在夢中與李夫人相見,直至燒“返魂香”使李夫人還魂--這個傳說還傳到日本。

香事繁盛,香具應運而生,不久,中國第一個香爐也發明出來了,稱為“博山爐”。傳說上面還有劉向的銘文:“嘉此王氣,嶄岩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宋火青煙。”(見《香乘》卷38)。劉向為宣帝時人。從此,香品與香爐配,使中國的香事進入一個新階段。

然而,從武帝時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東漢三國,在這三百多年間,香的使用還僅限于宮廷和上層貴族之中,極為名貴,難得進入尋常百姓之家。《香乘》卷2引《五色線》稱:“魏武與諸葛亮書云: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為饋贈之禮品。又《香乘》卷7引《三國志》稱:“魏武令雲: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不得熏香。”足見焚香即使在宮廷中也還是一種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後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兩廣、海南)香”所取代。“迨煬帝除夜,火山燒沉甲煎不計其數,海南諸香畢至矣。”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價格降低,為普及提供了物質準備。二是佛道二教從六朝以來大發展,輪番躋身於國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飛氣,出於道家;旃檀枷羅,盛于緇廬。”從而,信徒洶洶,風氣大展,造成燒香走向普及。只不過,這時固有儒教還與釋道二教時相對抗衝突,傳統士人抵制特別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為減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燒香之俗,也便禦風而行,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時也燒起香來。這就出現了本文一開頭所講那種局面。明屠隆總結道:“香之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閔吟,溫燈夜讀,焚以遠避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護,焚以熏心熱意。謂士助情可也。塵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藹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香與美已融合為一,大量詩文專門寫香。茲舉北宋陳與義(字去非,與黃庭堅、陳師道齊名)的《焚香》為例: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爐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淩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無限心意情懷,寓寄一炷煙中,人生喜怒哀樂乃至形而上的追問與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於是也就難怪世事變遷而熏性是不改的了。噫!香已經完全滲透內化到人的精神之中;這種滲透是那樣的深,以至到了民國年間,林語堂還津津樂道。 (來源:東方網)
avatar
廣真
群組:分區版主

性別 : 男 文章總數 : 111
信仰及宗派 : 佛教激進派
注冊日期 : 2008-04-24

回頂端 向下

轉貼:《漫話燒香》 Empty 回復: 轉貼:《漫話燒香》

發表 由 廣真 2010-12-22, 18:09

轉貼:Subject: 燒香供佛的意義為何?

請問師父:   

燒香有何意義?除了恭敬佛菩薩之型式之外,是絕對必須的嗎?佛菩薩應該是不用享用香氣嗎(鬼神才享)?又,家中早晚上香,要使用最貴的純沉香才能表達敬意嗎?

中台世界的回覆


傳昌: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供佛最重要即在於這念心是否真誠,以清淨、至誠的心所作的一切功德是不可度量的。為感念佛的恩澤,及表顯吾人對佛的尊敬之意,我們通常會將最珍貴的物品供佛,而非供養破敝之物。例如,用齋前,我們最先想到的即是先供佛,然後自己才來食用;若有居士供養飲食,道場中亦是先將其供佛而後供眾;以香供佛,自己不先拿來聞;若是欲供養的香燭花果等已掉落至地上,亦不再供佛……。沈香乃上等之香,因此,常以此香上供十方諸佛。但是,如果因緣不具足時,那麼,以何等物供佛就應量力而為,畢竟,供佛的這一念心還是最重要的。    

  以香供佛的意義何在?香能解穢流芳,令人聞之歡喜!《賢愚經》中記載,有位長者為請佛應供,因此於晚間登上高樓,手執香爐,遙向祇洹精舍燒香,以表心中之虔信。翌日正午,佛果然來到。由此可知,燒香供佛是為心中至誠之表徵,意在請佛受供。《增一阿含經》亦云,若有供者,手執香鑪而唱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燒香遍請十方。《長阿含經》記載,有信眾欲發心供佛,即為如來起大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雖然佛並非以香為食,但以香、花、燈、果等供佛,實是大供養,能得大福報         

  以上所說均為事相上的供養,實則,理上之最上香供養,才是世間無可比擬的,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等自性光明,來供養十方無量諸佛,也就是發大道心、發菩提心,以心香上供,即是最上、最究竟的供佛。

中台世界     
avatar
廣真
群組:分區版主

性別 : 男 文章總數 : 111
信仰及宗派 : 佛教激進派
注冊日期 : 2008-04-24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