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修四念處

1頁(共2頁) 1, 2  下一步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1

依照世尊的教導,應先「直其見,淨其戒」而後才「修四念處」,安般則是高級的四念處。
換句話說,若能先證得初果而修四念處,將是最穩當的次第和捷徑。
筆者年輕時雖能自修四念處而成就「全念住」,在學業和法義上獲得重大的成就和難忘的信念,卻因還未到達「不壞淨」的緣故,辨識力依然不足,因此一度從預流向退墮回愚癡無聞凡夫,長達10餘年,可作為不按次第的一個案例。
不論是修習初果或四念處,首要之務都在親近善知識(詳見寺內典藏初果),祝福你早日尋獲善知識。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1

長久以來,許多有心修習四念處的法友,由於方法和次第不當而深受其苦....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2

四雙八士的聖者是眾生最安穩的歸依處,能為眾生帶來安樂與幸福。向須陀洹雖是其中的最小輩,但也不是泛泛之輩,若是質直敬僧的佛子,也不應誤解其成就。若有謂預流向者還會退墮為愚癡凡夫,那這更是辱沒了聖者。所謂愚癡凡夫,無明所覆,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無有出期。即使經過久遠的時間,他們也不必然能趣入聖流,獲證解脫。若說預流向者還會退墮為愚癡凡夫,那向須陀洹又有何可貴呢?其自身都難保,還能稱之為『僧寶』嗎?還能成為眾生安穩的歸依處嗎?

若有行者是向阿羅漢、向阿那含、向斯陀含,那就意味著他們或快或慢都將證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同樣的,所謂預流向者,就是意味著彼行者或快或慢都必將證得須陀洹果,絕無再退墮為愚癡凡夫之理。若人善能『念僧』,也可瞭知這點:「如來賢聖弟子:善向、直向、法次法向、順行如法,………」其中的『直向』就是說明了四雙八士的聖弟子,他們都能毫不猶豫、篤定地修習正法,不再徘徊、迷失於真理,能不偏不倚直達涅槃。所以若有人現在是愚癡凡夫,那就意味著他絕不曾是『預流向者』,因為這世間並無從預流向退墮下來的愚癡凡夫。

在有學聖者中,『隨信行、隨法行』就是所謂的預流向,我們從南北傳的經文,也可以瞭解預流向者的成就:

大正藏雜阿含61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南傳相應部[S.25.10],Ven. Bodhi的部份英譯如下:「Bhikkhus, Form is impermanent, changing, becoming otherwise. Feeling … Perception … Volitional formations … Consciousness is impermanent, changing, becoming otherwise. One who places faith in these teachings and resolves on them thus is called a faith-follower, ……;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One for whom these teachings are accepted thus after being pondered to a sufficient degree with wisdom is called a Dhamma-follower, …… ;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預流向』的英譯為『those practicing to realize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而所謂『have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就是已證『預流果』的意思。所以從上面的南北傳經文,我們都可以得知:「預流向者必能於命終前證得初果-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如此才不愧稱之為『寶』,也才能真正成為眾生安穩的歸依處。

一位成就四不壞信的行者,必能為佛法僧戒犧牲一切,也必不會因生命、財物、名聞、利養、尊嚴、榮辱……而損壞了佛法僧戒,而辱沒了佛法僧戒。若佛子即使尚未成就不壞信,也應以戒慎恐懼、戰戰兢兢、恒如新學的心情來維護佛法僧戒,避免辱沒了佛法僧戒,如此才不負三寶對佛子的深恩啊!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3

一乘道

雜阿含(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如是。比丘。於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世尊手中葉

雜阿含(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大王於中作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止宿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坐樹下
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在此只提出個人對法念住的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法念住:
什麼是法念住?
首先須要瞭解什麼是「法」,法是什麼呢?
法友!我是如此認知的:是佛陀成就證知之解脫老病死的「法」,然後這「法」由僧寶代代相傳。
佛陀成就證知之解脫老病死的「法」的容是什麼呢?
雜阿含(六三八)是這樣講的: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我曾與一位奇好法友討論過,我覺得奇好法友回答的很好,是故將之貼出:
------------------------------------------
>法是指稱佛陀所說的法(dhamma)。
>得法眼淨的判準是對正法有清晰的辨識能力。顯現是於正法中心
得無畏。

奇好法友:
所謂「佛陀所說的法」,佛陀說了那些法呢?
所謂「正法」,何為正法?那些法是正法呢?法友可否解說呢?

大名:yc於2002/07/14(05:38)回應
-----------------------------------------
yc法友:
>>所謂「佛陀所說的法」,佛陀說了那些法呢?
佛陀所說法經後人整理傳誦於漢、巴阿含及諸部律典之中。不過,因現存漢巴經典乃部派所整理傳出不免夾雜部派思想在內,學者應善加分辨之。
>>所謂「正法」,何為正法?那些法是正法呢?法友可否解說呢?“正法”是雜阿含用語,指稱佛陀所說法。俗說以“三法印”用來分辨正法是不夠的。應該合參律典才足以分辨正法律。

大名:奇好於2002/07/15(14:32)回應
------------------------------------------
奇好法友:

正法 = 佛陀所說法 = 傳誦於漢、巴阿含及諸部律典之中

然漢、巴阿含及諸部律典之中亦有弟子與弟子間或弟子與外道間的記載,請問這是否是佛陀所說的法呢?

大名:yc於2002/07/16(01:22)回應
------------------------------------------
yc法友:
在漢巴阿含中記錄的弟子說法,他們都是佛陀的親教弟子,只要他們的說法沒有悖離佛陀說法旨趣也是在傳誦佛所說法。你在意的是佛所說法的內容是什麼吧!蘊處界、四聖諦、緣起法、三十七道品等等俱是。

大名:奇好於2002/07/16(10:10)回應
------------------------------------------


佛陀所宣說的四念住與其它世俗上的教導有何不同呢?
我們無論學習任何東西都要具備四念住才能學好,例如:電腦、天文、地理、氣功、冥想、攝心(如念阿彌陀佛佛號)‧‧‧等等,無疑的,念住這些法都可得到不同的成就,然而這些法佛陀在雜阿含404經這樣宣說:「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
那如何知“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呢?「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佛陀直接指出正確的道路,知四聖諦者則能判別是法與非法。

舉個例子:例如淨土宗以念阿彌陀佛佛號為主要之修行,他們依止的佛是阿彌陀佛、法是淨土五經或三經中的教導。首先,此等「佛法僧戒」是異於釋迦佛的「佛法僧戒」,再者彼法念住,有我、有我所,他們要生到快樂的世間,然後要供養很多佛及渡化無量十方眾生‧‧‧等。然而這些,並不是順向涅槃的法,彼法中並不念住五陰無常、苦空非我等苦聖諦之教導,更何況是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及苦滅道跡聖諦的念住。

佛陀並不否定這世上所存在的種種法及其利益功德等,正如在經典上也記載著,佛陀說刷牙與吃粥有許多好處一般。這些法對於我們是有幫助的,但如果我們愛戀、念住與開發這些功德,或許有一天就能發明使牙齒刷了之後馬上潔白的牙膏或吃了可以治百病的粥。:)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6

根據論典,祇提到初果不退轉而已﹝註:大眾部例外,他們說初果有退,但此說違背契經。﹞,沒提到初果向退不退。但是在清淨道論上,有所謂的“小須陀洹果 ”﹝似乎見於討論度疑清淨的章節﹞,其程度似乎大約相當於初果向﹝幾乎是初果﹞。如果依據發智論,初果向大約相當於忍位將要達到世第一法﹝聖位﹞的程度,似乎只提到'不墮惡趣'和必定趨向聖道﹝此外死後也不墮惡趣﹞,但是是否此生就達到初果?要花多久的時間才達到初果?引用長老講的話:果證的發生手指掐那麼一下就有了。論裡面沒講。至於契經的意見我不太清楚,只是如果說'中間不死必定得果',在經文上這是有這麼一說的,據說,曾經達到X果的,死前也會達到,但是中間或許有退轉,這應該是經驗法則。只是四念住在修行上的地位和次第,地位上是否出世間是根據其人的程度而定,如果那個人程度是凡夫,那他的四念住就是世間善法的程度而已,但是對於聖者,四念住是出世間的、可以達到涅盤的修法。在修行次第上,他是一開始就必須學會的,漸漸圓滿就會成為聖者。但是我認為,聖者沒讀書沒學過的話自己不一定知道他這叫做四念住,只是多多少少會修,會去按著自己的感覺修這一類的。
**************
有人建議我把他貼在這裡。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7

善哉!天仁法友,提供了一個更寬廣而柔軟的思維空間,讓我們得以更精確的來認識預流向的特質,免於偏見和曲解。盼望有心探詢預流道的法友們,都能就微塵法友所提示的雜阿含第61經和相應部S25.10經,作更精密的比對和思考,找出真相來,千萬不要貿然而倉促地做出錯誤的結論來,否則將會犯下曲解聖典、扭曲賢聖和誤導法友的大過。能不謹慎?
根據S25.10經文的結論,一旦您正確地認知和見到(證知)上述經文所教導的真正含意時,應該就是您進入預流果的時候了。加油吧!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8

我有些好奇的是當年S法友看了『佛陀的啟示』一書後,自己練習四念處,除了達到專注、輕安外,還有無其他的具體成果,譬如是否瞭解戒相?能否在專注之中解
析名法與色法?我推想當年S法友的『術科』已頗為純熟,但『學科』則還十分不足。在『解』不能支援『行』的情況下,終於退墮回到原點。是耶?非耶?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8

補充說明:我會這麼問,乃是因為雜阿含第61經與相應部S25第10經都說明了能完全信受或如實觀察五陰無常、苦、變易者才是預流向。準此而言,當年S法友自習四念處時,除了身心的輕安喜樂外,有沒有前述的知見呢?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9

T02n0099_p0299a09║(一一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
T02n0099_p0299a10║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
T02n0099_p0299a11║比丘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
T02n0099_p0299a12║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佛說此經
T02n0099_p0299a13║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02n0099_p0299a14║如經行處。如是住處.坐處.臥處亦如是說。
T02n0099_p0299a15║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
T02n0099_p0299a16║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19

不知道有沒有這一類“終身不忘”的經驗呢?是行住坐臥的哪一種姿勢?在哪裡進步跟退失呢?在此之前練習了什麼方法?我只聽過有入定成為阿羅漢的、沒聽過有入定成為初果的.........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0

我在閣樓收拾雜物,一邊收一邊在那裡思維苦諦,之前已經練習界差別觀﹝地水火風空識﹞,下樓梯的時候去翻查維摩結經,隨手亂翻看到兩個字,一個是渴、一個是愛,當下若有所思......
心不在焉吃完飯、心不在焉去洗澡,以致於以為是熱水轉成冷水,水一淋下來我就是了,當下我看到五蘊和苦、集'--渴愛'--滅道。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0

摩訶男法友,雜阿含第61經和相應部S25.10對預流向的定義並非如此,盼能更細心而深入地比對、觀察、思維、理解。如果還是比對不出其中真相來,就應當再全面精讀相應部第55預流相應,以期真正瞭解預流向的種類、特質、退轉與成就。參此公案,意義非凡,揭開謎底,堪能自知自證,切莫等閒視之。研讀聖典利益無邊,加油吧!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1

謝謝Slake法友的慈心提示。根據雜阿含第855經(相應部S55:40)所載世尊對釋氏難提的開示,『四不壞淨』連一項都沒有證得者就是屬於外道、凡
夫之數。換言之,『四不壞淨』哪怕只成就了其中一項,其人就不再是外道、凡夫(預流向)。若能在身壞命終之前補足其餘,將『四不壞淨』完全證得,必於當生
成就須陀洹果,例如雜阿含經裡的釋氏百手於臨終時才得聖戒成就而成就初果。『不壞淨』就是『Unshakable
Faith』,其特質就是『不動搖』。因此,邏輯上,預流向可能至死都未證得預流果,卻不可能成為愚痴無聞的凡夫;否則,其人的『不壞
淨』(Unshakable
Faith)不論於佛、法、僧、戒中的任何一項,都成為虛妄。因為他的『退墮』正好證明了他的Faith是Shakable,而不是
Unshakable。

S君當年自習四念處而達到輕安喜樂時,是否已成為預流向學人了呢?且用『四不壞淨』來作一番鑑定!年少的S君於佛未得不壞淨,這一點是毫無疑問
的,否則日後也不會去相信彌陀本願了。於法是否得到不壞淨了呢?S君當年固然有過殊勝不凡的體驗,但那種身證也能見諸一些修習禪定的瑜伽行者,甚至重視實
修的神父、修女。重點是缺少了最重要的『正見』,就不可能在『念法』上有絲毫成就。證諸其人日後接受密宗灌頂、求生淨土的行持,可以斷言S君當年尚未於法
得不壞淨。『於僧不壞淨』這一項更不必深論,S君直到走了多年的冤枉路後,讀了雜阿含經才知道『僧』是指『聲聞僧伽』(Savakasangha)。最
後,『聖戒成就』者必定也斷了『戒禁取見』,僅憑S君日後以素食為法為律這一點,就能輕易看出大學時代的他也沒有得到『聖戒成就』。綜合言之,當年S君沒
有證得『四不壞淨』的任何一項,仍然是世尊所定義的外道、凡夫之數(雜阿含第855經),日後多年的盲修瞎鍊就是證據。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1

世尊的預流向弟子有四種,即所謂『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行法次法向』。準此,S君應是到了十多年後參訪印順導師(親近善男子),
開始研讀雜阿含經(聽聞正法)時,才逐漸走入了預流向。S君於年少時,因著偶然的機緣驚鴻一瞥了正法律,卻擦身而過,想來不免令人扼腕歎息。然而,不幸中
的大幸是當時S君還只是一個青年學子,來日方長,終於苦盡甘來;而沒有像某些大師一樣被自己的身證誤導,建立新宗派,終致無能回頭。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1

根據一些有關於「隨法行」或「隨信行」的相關資料中,提到說,這兩類的行人對於「五法:信(四不壞淨)、精進(四正勤)、念(四念住)、定(四禪)、慧(四聖諦)」能夠「增上智慧、審諦堪忍-->(隨法行者)或於五法少慧、審諦堪忍-->(隨信行者)」。

事實上,這五法(應該就是「五根」)已經包含了所有佛法的要義,掌握了所有佛法的精華,也就因為如此,才能隨順法流而導向於初果。

其實,仔細來講的話,就是要對佛法具足一種深入的瞭解,因瞭解而生起信心,從此深信於「佛法僧」(三寶)不生退墮,也因此才有此生不死必成初果之說。這也比較符合「八正道」的修習次序,正見生正思維……正定,才至於解脫。

雜阿含經(九三六):
「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雜阿含經》(CBETA, T02, no. 99, p. 240, a28~b5)

我個人建議,「初果」一書往後應該將「初果向」的種種相關經文資料陸續補入,並譬文整理說明。我想這對很多人都有很好的幫助。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2

希啦,成就了五根裡的『信根』者,就是一位須陀洹聖者。他對於佛、法、僧、戒已有正確的認識,而且生起了Unshakable Faith。他不從餘說、不復觀察他人之面,能真正依法而不依人。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3

Mahanama Ⅱ 寫到:希啦,成就了五根裡的『信根』者,就是一位須陀洹聖者。他對於佛、法、僧、戒已有正確的認識,而且生起了Unshakable Faith。他不從餘說、不復觀察他人之面,能真正依法而不依人。
T02n0099_p0184c09║(六六六)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
T02n0099_p0184c10║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
T02n0099_p0184c11║力.慧力。何等為信力。謂聖弟子於如來所
T02n0099_p0184c12║入於淨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
T02n0099_p0184c13║門及諸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何等
T02n0099_p0184c14║為精進力。謂修四正斷。何等為慧力。謂四
T02n0099_p0184c15║聖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
T02n0099_p0184c16║奉行
T02n0099_p0184c17║餘二力如上說
我是記得信根和信力的定義無差但是程度有差。通常來講,運用純熟的才叫做'力',雖然有但是不算很純熟叫做'根'。根取生長義。
力取能斷﹝結使﹞義。
經上好像有信力或者信根即是四不壞淨的說法。當找來貼出。
T02n0099_p0182b16║(六四六)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
T02n0099_p0182b17║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
T02n0099_p0182b18║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
T02n0099_p0182b19║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
T02n0099_p0182b20║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
T02n0099_p0182b21║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佛說此
T02n0099_p0182b22║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6

Mahanama Ⅱ 寫到:世尊的預流向弟子有四種,即所謂『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行法次法向』。準此,S君應是到了十多年後參訪印順導師(親近善男子),
開始研讀雜阿含經(聽聞正法)時,才逐漸走入了預流向。S君於年少時,因著偶然的機緣驚鴻一瞥了正法律,卻擦身而過,想來不免令人扼腕歎息。然而,不幸中
的大幸是當時S君還只是一個青年學子,來日方長,終於苦盡甘來;而沒有像某些大師一樣被自己的身證誤導,建立新宗派,終致無能回頭。

世尊的預流向弟子有四種,即所謂『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行法次法向』。準此,S君應是到了十多年後參訪印順導師(親近善男子),開始研讀雜阿含經(聽聞正法)時,才逐漸走入了預流向。S君於年少時,因著偶然的機緣驚鴻一瞥了正法律,卻擦身而過,想來不免令人扼腕歎息。然而,不幸中的大幸是當時S君還只是一個青年學子,來日方長,終於苦盡甘來;而沒有像某些大師一樣被自己的身證誤導,建立新宗派,終致無能回頭。
今天有空心情愉快,所以多逛一下。我想指正一個用詞,就是身證兩個字只用來指稱聖者而且是三果以上的聖者,他實證了禪定。其他時候不多用。此外,有一些章節可能有幫助,貼如下:
T26n1544_p0919a09║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
T26n1544_p0919a10║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
T26n1544_p0919a11║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
T26n1544_p0919a12║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
T26n1544_p0919a13║受想行識中。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
T26n1544_p0919a14║見所斷。答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若常非
T26n1544_p0919a15║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
T26n1544_p0919a16║見滅所斷。若苦樂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
T26n1544_p0919a17║斷。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若樂苦
T26n1544_p0919a18║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
T26n1544_p0919a19║滅所斷。若不淨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
T26n1544_p0919a20║斷。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若淨不
T26n1544_p0919a21║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
T26n1544_p0919a22║此有二種。若謂滅為不淨。見滅所斷。若謂道
T26n1544_p0919a23║為不淨。見道所斷。若非我我見。於五見。何見
T26n1544_p0919a24║攝。何見所斷。答有身見攝。見苦所斷。若非因
T26n1544_p0919a25║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非因。謂
T26n1544_p0919a26║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若因非因見。於五見。
T26n1544_p0919a27║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集所斷。若有
T26n1544_p0919a28║無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
T26n1544_p0919a29║此有四種。若謂無苦。見苦所斷。若謂無集。見
T26n1544_p0919b01║集所斷。若謂無滅。見滅所斷。若謂無道。見道
T26n1544_p0919b02║所斷。若無有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T26n1544_p0919b03║答此非見是邪智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6

所以呢,我想很多人可以用這篇篇章來參考自己的情況。雖然我自己也不太了解初果向到底是什麼程度,這對我來講其實是很艱難的問題。我記得禪修的時候,有人問長老到了幾果以後才不會昏沉,結果長老說就好像吃飯一樣、還沒吃飽了不曉得、吃到最後一口以後就知道吃飽了,所以有一天他就知道可以不再昏沉了。接下來他說有四雙八輩,程度不一。並且轉而問我的情況克服了五蓋中的哪些部分............
老實講,我想即使是聖人,也可能不太知道初果向是什麼情況,所以我也不太確定大家爭議的議題。只是說,聖者的名稱之所以為聖者,都建立在對於四聖諦的了解上,所以說即使對禪修有很好的印象,但是沒有因為親證四聖諦斷除見解上的煩惱,是不能夠稱為聖者的。而主張初果向有退,也是一個我不了解的議題。但是如果說初果向自己知道,那我要請教SLAKE,初果斷三結,理所當然初果向斷二結,那你到底可不可以知道自己當時斷了哪些結?。總而言之呢,大家紛紛表示關切,我想是很正常的反應。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6

善哉!摩訶男法友,分別以「四預流分」和「四不壞淨」來探討「預流向」。
因為「四不壞淨」是屬須陀洹法,如果要往前推論「預流向」,就牽涉到「不動搖」、「正位」(準須陀洹,越凡夫位)、「法行人」、「信行人」、「堅信」、「弱信」、「根性」、「第一世間智」…等問題,也就是必須認知雜61和S25.10經的真義,必要時還得精讀S55經文,因此恕難在此說明。
所以,以「四預流分法」來探討「預流向」是最適切、明瞭的方法了。讓我們先舉出一個例子來作參考:
設網路上有一個善說法要的大善知識名為「摩訶男」;
1. 今海外有個善女人心儀善知識,每日一定要上兩、三個網站去搜尋、拜讀摩訶男的著述或言論,那麼這個善女人當可說是得以「親近善知識」。
2. 此女從摩訶男善說法要和戒相的論述中,深深瞭解了「四聖諦(含八正道)」和「五戒戒相」,那麼這個善女人當可以說是已經「聽聞正法」。
3. 此女瞭解法要和戒相之後,經常反覆思維其義理和事相。這即是「內正思維」。
4. 此女經過一番思維之後,對「真實的法要和戒法」產生了強烈的信心,因此開始認真地持守五戒,這即是力行「法次法向」。
5. 那麼此女當時,在此情況下,她已具備了「四預流分(須陀洹道的四個要素)」,不論她堅強的信心是否已經達到不動搖,不論日後她是否會退轉,她當時的成就都已非外道凡夫所能迄及,我們沒有理由說她當時不合乎預流向的條件。
同樣的道裡,彼S年少於當時:
1. 日日翻閱「佛陀的啟示」,對作者和譯者心生景仰、感激,日後會啟程前往斯里蘭卡尋訪上座尊者實因懷念作者的因緣,並曾以信函向在美的譯者致意。因此,羅候羅化普樂尊者是其善知識,顧法嚴居士是其善知識,終生難忘。
2. 從「佛陀的啟示」中,S年少得聞「四聖諦」、「八正道」乃至「心智的培育(禪思)」法門中詳述「四念處」,心生感動,法喜充滿,是其「聽聞正法」因緣。
3. 從「心智的培育」中,S年少深入思維「不追悔過去,不冥索將來,生活在現前」的道理,深刻體悟唯有「四念處」是去除世間貪憂的妙法,此其「內正思維」。
4. 依此四聖諦、八正道,S年少精勤實踐四念處,乃至全念處成就。彼S年少依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勤而起正念,更得少份正定—初禪近行定,實因知行合一、學術兼修而得,並非依外道瑜珈、氣功或偶然巧合而成就此念處,盼能細查。
彼S年少於彼時節,雖對此「四念處」法門已起淨信,但在享有全天候全自動的念處之樂後2個多月,我慢生起,自以為一旬之日即能擁有如是「過人法」,他日異時當易可重返此聖境。於是貪念生起,聽從魔使:「君方年少,唇紅齒白,當受世間五欲之樂。」乃重墮紅塵,遊戲人間。彼S年少之墮落,實因「我慢」和「貪欲」一時所遮蔽,並非對「四念處」喪失淨信。他日異時雖因「佛說」的混淆,一度誤入「大乘」,但由此「四念處」之淨信,終不放棄繼續追尋;由此成就全念處所開發之智,終能辨識正法經義,自行走出彌陀的光環、禪林的迷霧、罐頂的玄秘…等,遠離種種光怪陸離的迷信中。此皆為S年少當年進入預流向所獲殊勝功德所致。預流向係銜接凡夫與聖者(入正位)之過渡區,預流道極寬廣極長遠,足以容納各種根性、各種程度的凡夫作一生一世或多生多世的追尋與實踐,盼能依首段所列經文探索預流向的種類、特質和境界。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7

謝謝天仁、Slake法友的指正與教導,我在回帖中所欲表達的意思是身心輕安喜樂這種宗教體驗並不能據以認定某人已是預流向學人。Ven.
Ñanatiloka Bhikkhu在其所著的Buddhist Dictionary一書裡,將四預流分稱為『4 preliminary
"conditions to Stream-entry"』,意思就是說『親近善知識』(companionship with good
persons)、『聽聞正法』(hearing the Good Law)、『內正思惟』(wise
reflection)、『行法次法向』(living in conformity with the
Law)是通向Stream-entry的初步要件。如此看來,預流向的條件似乎頗為寬鬆。不過,若依雜阿含第855經(S55:40)所載世尊的開示來
看,學人於佛、法、僧、戒四者至少要證得一項不壞淨,否則就是凡夫、外道。拙見認為,四預流分的說法是在提示一個趨入法流的方向與次第,而雜阿含第855
經(S55:40)的內容則是預流果、預流向學人的鑑別標準。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7

四不壞淨沒有次第證得的,因為他們四個不壞淨如同四個相扣的環節,撿一個就四個都撿起來。
T02n0099_p0111a01║(四一九)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T02n0099_p0111a02║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佛有疑
T02n0099_p0111a03║者。則於苦聖諦有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
T02n0099_p0111a04║苦滅道跡聖諦則有疑惑。若於法.僧有疑
T02n0099_p0111a05║者。則於苦聖諦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
T02n0099_p0111a06║滅道跡聖諦疑惑。若於佛不疑惑者。則於
T02n0099_p0111a07║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
T02n0099_p0111a08║跡聖諦不疑惑。若於法.僧不疑惑者。則於
T02n0099_p0111a09║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
T02n0099_p0111a10║跡聖諦不疑惑。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
T02n0099_p0111a11║所說。歡喜奉行
******
T02n0099_p0111a12║(四二○)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
T02n0099_p0111a13║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
T02n0099_p0111a14║苦聖諦有疑者。則於佛有疑。於法.僧有
T02n0099_p0111a15║疑。若苦.集.滅.道疑者。則於佛有疑。於法.
T02n0099_p0111a16║僧有疑。若於苦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
T02n0099_p0111a17║疑。於法.僧無疑。於集.滅.道聖諦無疑者.
T02n0099_p0111a18║則於佛無疑.於法.僧無疑。佛說此經已。
T02n0099_p0111a19║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我貼兩經可以看出來。於四聖諦有疑就於佛有疑、於佛有疑就於四聖諦有疑。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9

我們還是看看經典怎麼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離愁慼啼哭。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而有七支。於聖正定說習.說助。亦復說具。云何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婬.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見最在其前。


經文大意是說:「『聖正定』可得解脫,但幫助成就『聖正定」者,則是其他七支:『正見…正念』,所以,助成『正定』的起點是『正見』。」

最好的譬喻是像阿姜查所說的:「就像小的水果成長為大的水果,雖然是同樣的一顆水果,但成長後,大小不一樣了。」

念住之時的心應該是專注還是放鬆?

念住的心是「正見」(正觀)。

: 三.請教未依正見,正戒所修之全念住與直其見,淨其戒所
: 修之全念住在身心的感受上有何差異?

經文說,有「正道」,但也有「邪道」。何謂「邪道」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法.是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法.是法。謂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雜阿含經》(CBETA, T02, no. 99, p. 202, c4~6)

何等為「邪見」?非正即邪,所以,只要明白何謂「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如果沒有「出世間正見」,至少,要具足「世間正見」,否則就都是「邪見」了。

關於身心感受的分別,經文的譬喻是說:「像種水果一樣,苦的果子(邪見)種下去,最後所結成的果子一定也是苦的;而具有甜味的甘蔗.稻.麥.蒲桃(正見)種了下去,最後的收成時,其味道也一定是甜的。」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9

: 二.念住之時的心應該是專注還是放鬆?
:
: 念住的心是「正見」(正觀)。

這要解釋一下,禪觀時,不論是覺得「專注」或者「放鬆」,「專注」或「放鬆」,這二者在心中顯現時,其實是二種不同的概念,如果真的具足念住時,會立刻瞭解到都是無常,它們生起、停留、滅去。

因此,回答說,念住之時的心是專注?是放鬆?皆不符合於實際念住時的狀況,因此不能這麼回答。

其他深入念住的法友,也許會有更深入而精確的觀察。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修四念處 Empty 回復: 修四念處

發表 由 訪客 2009-04-12, 18:29

老實說呢、.....
我認為只需要釐清語意就可以了。什麼叫做放鬆?什麼叫做專注?
如果一種狀態,除了放鬆以外就是專注,那自然兩種選一種,我以為原問者要的答案就是這樣。但是如果解答者認為還有什麼可以選擇的,那才提出不是放鬆也不是專注。但是我看不出來需要思路有那麼複雜,而提出一個比較特殊的答案。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1頁(共2頁) 1, 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