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4 posters

2頁(共2頁) 上一頁  1, 2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non-abelshu 2010-12-27, 00:30

蓮花
出淤泥而不染
non-abelshu
non-abelshu
發言量已達20帖以上者

性別 : 男 文章總數 : 79
來自何處 : 法華三昧
信仰及宗派 : 佛教天台宗
注冊日期 : 2008-09-16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27, 01:03

有哪個白衣在有妻子且婬欲不除的窘況下還能成佛的?沒舉例喔?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27, 02:14

若有在家人在有妻子且婬欲不除的窘況下還能成佛,那出家人豈不相形見拙或自覺浪費程序時間?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廣真 2010-12-27, 10:13

那要看是成了哪種佛?
avatar
廣真
群組:分區版主

性別 : 男 文章總數 : 111
信仰及宗派 : 佛教激進派
注冊日期 : 2008-04-24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0, 12:09

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這句話出自達摩大師血脈論,全文如下。由於達摩祖師已在該文中說得非常明白,故不予詳細註釋。僅節錄如下: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婬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婬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0, 12:35

由於達摩祖師已在該文中說得非常明白故不予詳細註釋。
對像你這樣聰慧利根又清心寡欲者而言,的確非常明白。
對像我這樣不聰慧非利根又不清心不寡欲者而言,的確非常明白的相反。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1, 23:32

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這句話出自達摩大師血脈論,本以為文字極為淺顯、簡潔,大家都懂得。既有云未解者,余將該段文字以白話翻譯如下:
如果見到自心就是佛(由於眾生本具佛性,自己心裡的佛,因自己的本性,原是與佛一樣的;「如能見性」的意思),並不拘泥於是否剃除鬍鬚及頭髮出家,在家白衣之人也是佛。如果不能見性,剃髮出家,也還是外道(這裡的外道,應是指未契佛心。如圓覺經集註所載:「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有人問逹摩大師說:在家人有妻子,婬欲尚未除斷,憑恃什麼得以成佛?達摩大師回答說:只說這人見性的大事,而不談婬欲的次要問題。眾生就是因為不見性(所以不能契入佛心,進而成就佛道)。如果眾生得見本性,就會認識到:婬欲一法,本來就是空寂,自然而然會斷除,也不會樂著於婬欲,即使有殘留的習氣還在,也還不足以為害。為什麼呢?眾生自性本來就清淨的緣故,雖然處在五蘊的色身當中,他的本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所證的真如法性自性身,本來就無苦、樂以及不苦不樂受,沒有飢渴、寒熱、病痛、恩愛、眷屬、苦樂、好惡、短長、強弱等妄分別心,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因為執著於有這個色身,而就有了飢渴、寒熱、瘴病等相狀。如果能不執著於這個色身,就是一切任著自性而起作。如果在生死苦海當中能得到自在,轉運一切法,與聖人的心神相通自在無礙,沒有任何一處不安泰。如果心還存有疑情,決定沒有辦法通透、超過一切境界。在心有疑、未見性時,不起作身口意業最好,起作了就不免要輪迴生死。但如果是此人已經見性的話,即使是以屠殺為業者(如劊子手、屠夫等),也得以成佛。
※對於「血脈論」的這段文字的綜結為:「重點在於見性或者不見性。見性,則雖無現出家相,示有妻子,但因著見性,洞見『婬欲』本來空寂,自然而然將其斷除,而不樂著,即使殘習,尚不足為害。」總之,關鍵在於「徹見自心之佛性」。
※再將該段達摩大師血脈論節錄如下:「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婬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婬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2, 09:10

達摩見地與維摩詰的【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或現作婬女,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相同。

http://w3.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75_002.htm

T14n0475_p0548c28(00)║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T14n0475_p0548c29(00)║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
T14n0475_p0549a01(07)║「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
T14n0475_p0549a02(03)║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

T14n0475_p0549a06(03)║...示行貪欲,離諸染著;....

T14n0475_p0549a23(03)║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T14n0475_p0550b02(00)║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T14n0475_p0550b03(00)║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T14n0475_p0550b04(00)║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T14n0475_p0550b05(00)║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T14n0475_p0550b06(00)║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T14n0475_p0550b07(00)║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道。


十個方向 在 2011-01-12, 09:17 作了第 1 次修改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2, 09:16

對於那些為持戒而持戒的下根劣智者而言,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這段經文可說是顯教經典裡的難題之一,因為【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或現作婬女,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根本是在講金剛乘的雙修。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3, 08:41

達摩祖師血脈論的思惟邏輯、和維摩詰所說經、以及金剛乘的雙修三者都不一樣,不可以儱侗地彼此牽扯在一起。
先說達摩祖師血脈論:祖師的修行主軸是「見自心是佛」。就是抓緊重點「見性」,至於其他的婬欲問題、剃除鬚髮出家或白衣的外在形式乃至以屠殺為業等問題,還是不如法。以婬欲問題來說,祖師提到:洞見『婬欲』本來空寂,自然而然將其斷除,而不樂著。
他認為婬欲是應斷除的,只不過有時順序擺在「見性是佛」的順序之後而已。
祖師的論述與維摩詰經有什麼不一樣?
在維摩詰所說經當中,維摩詰居士的境界勝過釋尊所有的大弟子甚至當時的彌勒菩薩都示現屈居其下的機鋒論對,大概只有文殊師利菩薩能打個平手。而維摩詰居士有兩個特點與血脈論中的白衣全然不同:1.「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這時他的境界比起血脈論中「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的凡夫境界高出甚多。他是以大菩薩的身份所作示現,已到不可思議境界,情況與血脈論中的「白衣」完全不同。2.另外維摩詰經佛道品第中當中「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也是大菩薩針對好色「邪淫」者的根器所作的方便,目的還是要「示欲之過」(讓好邪淫者知道「淫」的過患)而予以斷除,常修梵行。而血脈論之「白衣有妻子」,屬於「正淫」,基本上未破在家優婆塞之五戒。兩者性質與情況不同。
最後,「金剛乘的雙修」是修行有一定根基的行者(根基與功力到什麼階段可能行者本身才清楚),以男女相同行雙修法(如法或不如法,由看官智慧抉斷);其與血脈論的先求「見性」、後自然斷除「正淫」;以及維摩詰居士的已是大菩薩身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或者以欲鉤牽邪淫之徒,後令其入佛之正道;其間當事人的身份、狀況以及施法者/受法者的根器全然不同,其至修行次第全然相異,不可同日而語。
再強調一次,禪宗血脈論有禪宗的思想體系、維摩詰經有維摩詰的思想體系、密宗有密宗的思想體系。三者的情況不一,如果儱侗地認為可以互證的言論,那是對於佛法不求甚解的流弊。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3, 16:21

見龍在田的意見整理如下:
達摩
維摩詰
雙修
祖師的修行主軸是「見自心是佛」。就是抓緊重點「見性」,至於其他的婬欲問題、剃除鬚髮出家或白衣的外在形式乃至以屠殺為業等問題,還是不如法。以婬欲問題來說,祖師提到:洞見『婬欲』本來空寂,自然而然將其斷除,而不樂著。
他認為婬欲是應斷除的,只不過有時順序擺在「見性是佛」的順序之後而已。
維摩詰居士有兩個特點與血脈論中的白衣全然不同:
1.「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這時他的境界比起血脈論中「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的凡夫境界高出甚多。他是以大菩薩的身份所作示現,已到不可思議境界,情況與血脈論中的「白衣」完全不同。
2.另外維摩詰經佛道品第中當中「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也是大菩薩針對好色「邪淫」者的根器所作的方便,目的還是要「示欲之過」(讓好邪淫者知道「淫」的過患)而予以斷除,常修梵行。而血脈論之「白衣有妻子」,屬於「正淫」,基本上未破在家優婆塞之五戒。兩者性質與情況不同。
金剛乘雙修是修行有一定根基的行者(根基與功力到什麼階段可能行者本身才清楚),以男女相同行雙修法(如法或不如法,由看官智慧抉斷);其與血脈論的先求「見性」、後自然斷除「正淫」;以及維摩詰居士的已是大菩薩身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或者以欲鉤牽邪淫之徒,後令其入佛之正道;其間當事人的身份、狀況以及施法者/受法者的根器全然不同,其至修行次第全然相異,不可同日而語。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3, 16:46

達摩血脈論的觀點是屬修心層次,維摩詰經的觀點亦屬修心層,雙修觀點是屬修身層次,雙修的前行正是維摩詰經,所以體系當然不同。

先說正婬,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的這句【示有妻妾采女】與達摩血脈論之【白衣有妻子】都是正婬,但在傳教時,維摩詰所說經卻超越正婬之限制,所以開許「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其目的只為傳教,不為縱欲。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的這句【示行貪欲,離諸染著】正好印證了達摩血脈論的這個【示『婬欲』本來空寂,自然而然將其斷除,而不樂著。】的洞見,可見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與達血脈論是相通的。

金剛乘雙修法門即以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的這句【離諸染著...在欲而行禪】為基礎,金剛乘行者在熟悉了以上真理,自能加上雙修瑜伽密行,但請注意!這時的金剛乘行者仍不離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的這句【離諸染著...在欲而行禪】,所以此時的婬欲亦非縱欲,而是結合了氣脈與明點的控制,所以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所說的【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或現作婬女,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根本是在講金剛乘的雙修。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5, 11:48

依照我的見解:顯教有顯教經典的理論體系;密教有密教經典的理論體系。兩者不要相互援引,以避免邏輯體系混雜不清。
就如同中觀空宗以及唯識有宗,對還沒有一定佛學基礎的人而言,如果兩宗的經典一起研讀,可能是「霧煞煞」─到底在談「有」還是「無」?
同樣地,密宗最好引用密宗自己體系的經典,如大日經、菩提次第廣論等,不要摻雜顯教經典。否則會該學人認不清楚:到底是顯宗所說的理論?或者是密宗所說的理論?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對於有一定佛學基礎的人而言....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7, 01:18

顯教有顯教經典的理論體系;密教有密教經典的理論體系。兩者不要相互援引,以避免邏輯體系混雜不清。
兩者可以相互援引的原因:
查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又曰:「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同品亦曰:「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另查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曰:「十方剎土中,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等指諸佛體,是故名智拳。」
是顯密佛法既為一味,爰自得互相援引印證。

既然你說【中觀空宗以及唯識有宗,對還沒有一定佛學基礎的人而言,如果兩宗的經典一起研讀,可能是「霧煞煞」─到底在談「有」還是「無」】,那對於有一定佛學基礎的人而言兩宗經典一起研讀就不可能是「霧煞煞」,如《大智度論》云:【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眾生意故種種說法。或說有、或說無。或說常、或說無常。或說苦、或說樂。或說我、或說無我。或說懃行三業攝諸善法、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為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昆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末學以上意見,如有得罪之處,尚祈見諒。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19, 18:17

回覆: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又曰:「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同品亦曰:「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另查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曰:「十方剎土中,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等指諸佛體,是故名智拳。」
是顯密佛法既為一味,爰自得互相援引印證?
----------------------------------------------------------------------------------
誠如所言,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所分別之三,計有:
一、運用「聲聞」的修行方式,度至彼岸的「聲聞乘」;
二、運用「緣覺」的修行方式,度至彼岸的「緣覺乘」;
三、運用「菩薩」的修行方式,度至彼岸的「緣覺乘」;
以上皆為顯教所認同的「三乘」;三乘內似無有關「密乘」之指涉。故密教係自成體系,而與顯教不相干。
再者,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與妙法蓮華經「唯有一佛乘」,雖都明指「一佛乘」,但是真正要瞭解兩個「一佛乘」之精確定義是否相一致?仍應詳細觀察研究顯、密二教經論對「一佛乘」之詮釋是否相符?難據以論斷此「一佛乘」與彼「一佛乘」是否相符!


見龍在田 在 2011-01-21, 06:27 作了第 1 次修改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20, 10:06

見龍在田 寫到:
誠如所言,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所分別之三,計有:
一、運用「聲聞」的修行方式,度至彼岸的「聲聞乘」;
二、運用「緣覺」的修行方式,度至彼岸的「緣覺乘」;
三、運用「菩薩」的修行方式,度至彼岸的「緣覺乘」;
以上皆為顯教所認同的「三乘」;三乘內似無有關「密乘」之指涉。故密教係自成體系,而與顯教不相干。
再者,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與妙法蓮華經「唯有一佛乘」,雖都明指「一佛乘」,但是真正要瞭解兩個「一佛乘」之精確定義是否相一致?仍應詳細觀察研究顯、密二教經論對「一佛乘」之詮釋是否相符?難據以論斷此「一佛乘」與彼「一佛乘」是否相符!

您不會使用引言功能嗎?

您說【運用「菩薩」的修行方式,度至彼岸的「緣覺乘」?】您的意思是說【運用「菩薩」的修行方式,度至彼岸的「菩薩乘」?】
《十輪經》云:【是故三乘,皆應修學,不應憍傲,妄號大乘,謗毀聲聞獨覺乘法。.......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無信誦大乘,空言無所益。】《十輪經》要求佛弟子必先學二乘後再學大乘,這說明了菩薩乘與聲聞、獨覺乘的關係是聯貫性的,「二乘」是大乘的基礎。
三乘內似無有關「密乘」之指涉?有何經證?
我先提出顯密互涉的經證如下:
《圓覺經》:「惟願不舍無遮大悲,為諸菩薩開秘密藏」這說明了密教是菩薩乘的進階教法。
《五教章》:「四名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華嚴是也。亦名秘密教,以聲聞等不見聞故」這說明了密教並非聲聞可學。
《大智度論》:「密即秘密。謂如來身口意三業,或現通,或說法,或思惟,皆非諸菩薩等之所思議,故名三密。」這說明了顯教論典亦揭示密教三密相應的特性。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0/1128_001.htm
【經錄部類】〔密教部類〕〔密教部〕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冊 No. 1128《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

T20n1128_p0543a23(00)║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得聞是語。
T20n1128_p0543a24(05)║即前禮佛合掌白言。世尊云何名為四種之法。
T20n1128_p0543a25(04)║佛言四種法者。所謂聲聞乘緣覺乘。
T20n1128_p0543a26(07)║此二乘者但能自利不能利他。復有二乘。
T20n1128_p0543a27(08)║謂方廣大乘及彼最上金剛大乘。是名為四。爾時阿難又復問言。
T20n1128_p0543a28(00)║是金剛大乘當云何性。佛言阿難。
T20n1128_p0543a29(04)║若有菩薩發於最上大菩提心。是即名為金剛乘性。
T20n1128_p0543b01(01)║是菩提心能自利益復利於他。
T20n1128_p0543b02(06)║如是菩薩摩訶薩行解於方便。
T20n1128_p0543b03(10)║能於諸根各各境界所緣所作。當獲無生法忍。
這段經文提到【若有菩薩發於最上大菩提心是即名為金剛乘性】,亦說明了密教正是菩薩乘。
可見!您說【密教係自成體系】是符合佛經的,但您說【密教與顯教不相干】卻是不符佛經的,顯教是密教的基礎,密教若無顯教,則等同外道異教。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20, 11:29

VeryqooÉhonté發表於周一 17 1月 - 1:18 寫到: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又曰:「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同品亦曰:「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另查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曰:「十方剎土中,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等指諸佛體,是故名智拳。」
先前VeryqooÉhonté兄的引經據典亦足能證明顯密經典互涉。

顯教的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云【唯有一佛乘】,密教的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亦云【十方剎土中,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讀到這裡可知是顯密一味,但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還提到【等指諸佛體,是故名智拳】,可見,密教必以顯教為前行及基礎,密教則是顯教之進階與加行。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不能隨擷經中一處,即聲言「顯密互涉」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21, 06:24

回覆大德【提出顯密互涉的經證如下: 《圓覺經》:「惟願不舍無遮大悲,為諸菩薩開秘密藏」這說明了密教是菩薩乘的進階教法。《五教章》:「四名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華嚴是也。亦名秘密教,以聲聞等不見聞故」這說明了密教並非聲聞可學。《大智度論》:「密即秘密。謂如來身口意三業,或現通,或說法,或思惟,皆非諸菩薩等之所思議,故名三密。」這說明了顯教論典亦揭示密教三密相應的特性。】
=============================================

做學問不能斷章取義,以免造成對經論真義的誤解,遺毒甚大。
一、圓覺經中的「為諸菩薩開秘密藏」,世尊已在該經典中一再說明,甚至由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重復問法;世尊也苦口婆心盡量講清楚、說明白;但所說的修行理論與方法,與藏傳密教大不相同。
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跪請佛「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問題的答案,已在金剛藏菩薩發問後,世尊以一長串的詮釋,並復以偈語盡其所能的講清楚說明白;甚至在金剛藏菩薩問答秘密藏之法後,彌勒菩薩接著又跪請「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
講清楚一點:圓覺經當中的「秘密藏」,在該部經當中世尊已苦口婆心的以兩段開示並分別重複地以兩段偈語詮釋得很清楚。其中針對彌勒菩薩問題的回答,再再提到「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一切眾生)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經文中所顯示的修行理論與方法,與藏傳密教大不相同。
二、《五教章》的作者是華嚴宗的法藏大師,《五教章》是代表華嚴宗思想的一部經典作品。法藏有師有關「四名圓教。為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即華嚴(等經)是也。」法藏大師所指的「圓教」是指他本身所宗的華嚴宗,而非他宗。他所指涉的是華嚴經等經義,而非藏密教義。
三、《大智度論》:「密即秘密。謂如來身、口、意三業,或現通,或說法,或思惟,皆非諸菩薩等之所思議,故名三密。」這不能說明顯教論典與密教三密相應的特性;因為藏密理論與完整的大智度論多處格格不入。
四、另外,《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在大正藏上屬於密教部類。以密教經典,證明顯密互涉,係屬自說自話,不能成證。
五、大德有句話,講得好極了:「密教若無顯教,則等同外道異教」。
※附圓覺經部分原文證之: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巳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相,無有是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知見不符正法者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有關「秘密藏」之開示,在上述經文中,世尊已一再宣說。其層次與修行次第與藏密相同嗎?願智者詳究原文經義,精確判斷!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21, 16:25

藏傳密教大不相同?密教只有藏傳一支?那真言宗呢?唐密呢?台密呢?
現在至少您已不再反對【密教以顯教為基礎】了,也不再說【密教與顯教無關】了,那就好,那就好。

見龍在田 寫到:
一、圓覺經中的「為諸菩薩開秘密藏」,世尊已在該經典中一再說明,甚至由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重復問法;世尊也苦口婆心盡量講清楚、說明白;但所說的修行理論與方法,與藏傳密教大不相同。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跪請佛「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問題的答案,已在金剛藏菩薩發問後,世尊以一長串的詮釋,並復以偈語盡其所能的講清楚說明白;甚至在金剛藏菩薩問答秘密藏之法後,彌勒菩薩接著又跪請「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
講清楚一點:圓覺經當中的「秘密藏」,在該部經當中世尊已苦口婆心的以兩段開示並分別重複地以兩段偈語詮釋得很清楚。其中針對彌勒菩薩問題的回答,再再提到「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一切眾生)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經文中所顯示的修行理論與方法,與藏傳密教大不相同。
哦?請問這段【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經文該怎麼辦呢?修行理論與方法就只有「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那【菩薩的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算不算是你所謂的修行理論與方法?這也是出現在圓覺經上的「秘密藏」吧?還是說,您是選擇性的判定圓覺經上的「秘密藏」?噢~~圓覺經上的白紙黑字總是令人一翻兩瞪眼哪!難道您認為菩薩不能在藏傳密教變化示現?

所以,圓覺經與藏傳密教到底是哪裡不同呢?您到現在仍未引用藏傳密教的經文或開示作為舉例來辯正。

見龍在田 寫到:二、《五教章》的作者是華嚴宗的法藏大師,《五教章》是代表華嚴宗思想的一部經典作品。法藏有師有關「四名圓教。為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即華嚴(等經)是也。」法藏大師所指的「圓教」是指他本身所宗的華嚴宗,而非他宗。他所指涉的是華嚴經等經義,而非藏密教義。
我沒說法藏大師在指涉藏密教義啊!我也沒說法藏大師所指的「圓教」是指他宗啊!所以您這段似乎與您的主張無關。因為末學只是作出顯密比對,並未據此考證古代顯教大師指涉密教,您無須節外生枝。

見龍在田 寫到:三、《大智度論》:「密即秘密。謂如來身、口、意三業,或現通,或說法,或思惟,皆非諸菩薩等之所思議,故名三密。」這不能說明顯教論典與密教三密相應的特性;因為藏密理論與完整的大智度論多處格格不入。
什麼藏密理論?你一字都沒引用,那誰知道哪裡格格不入?又凡是密宗即必有三密之說,西藏密教亦復如是也。所以顯教與密教是相合的。

見龍在田 寫到:四、另外,《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在大正藏上屬於密教部類。以密教經典,證明顯密互涉,係屬自說自話,不能成證。
顯密經典都能證明顯密互涉,所以以密教經典的證明顯密互涉就非屬自說自話,何況,你也已同意【密教若無顯教,則等同外道異教】,密教以顯教為基礎,所以密教經典亦以顯教經典為基礎,這就不是自說自話了,否則歷代編纂者絕不會把密教經典收納在大藏經內。

見龍在田 寫到:
●有關「秘密藏」之開示,在上述經文中,世尊已一再宣說。其層次與修行次第與藏密相同嗎?願智者詳究原文經義,精確判斷!
怎麼還是集中火力猛打藏密?有意義嗎?我只談顯密互涉,不分藏密與唐密。

若要談藏傳密教的經文,我先舉出經名給你瞧瞧!你可以一一參研後再引經據典的與顯教經典作比對吧:
寧瑪派的根本密典一共有十八部:
(1)《大圓滿菩提心遍作王》
(2)《金剛莊嚴續教密意集》
(3)《一切如來大密藏猛電輪續》
(4)《一切如來遍集明經瑜伽成就續》
(5)《勝密藏決定》
(6)《釋續幻網明鏡》
(7)《決定秘密真實性》
(8)《聖方便絹索蓮花蔓》
(9)《幻網天女續》
(10)《秘密藏續》
(11)《文殊論秘密續》
(12)《後續》
(13)《勝馬遊戲續》
(14)《大悲遊戲續》
(15)《甘露》
(16)《空行母焰燃續》
(17)《猛咒集金剛根本續》
(18)《世間供讚修行根本續》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1-21, 16:30

嗯!還有以下這二個經名未提到哦!

《時輪根本略續無垢光疏》記載:「金剛者,堅固不壞,載乘金剛者,名金剛乘。或者,將真言乘和般若乘兩種方法,即果性與因性融為一體」。這段經文提到般若乘,意即顯教,又說「將真言乘和般若乘兩種方法,即果性與因性融為一體」,換句話說,密教其實具有顯教成分。

《集密後續》說:「金剛者,攝集一切大乘者,是般若六度﹔攝集六度者, 是方便及智慧﹔攝集六波羅蜜多、方便及智慧為一體者,是菩提心,亦是金剛菩薩的禪定,故名金剛。金剛亦是乘,故 名金剛乘,即真言乘之義。」這裡出現這句話:「金剛者,攝集一切大乘者」,這句亦表了密教其實具有顯教成分的事實。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無來去二世 2011-04-29, 01:04

反正你無論怎麼說都是主張【雙修是正法】。 Laughing
無來去二世
無來去二世
群組:正覺同修會改革歸正派

性別 : 男 文章總數 : 86
注冊日期 : 2009-07-23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4-29, 12:25

十個方向 寫到:見龍在田的意見整理如下:
達摩
維摩詰
雙修
祖師的修行主軸是「見自心是佛」。就是抓緊重點「見性」,至於其他的婬欲問題、剃除鬚髮出家或白衣的外在形式乃至以屠殺為業等問題,還是不如法。以婬欲問題來說,祖師提到:洞見『婬欲』本來空寂,自然而然將其斷除,而不樂著。
他認為婬欲是應斷除的,只不過有時順序擺在「見性是佛」的順序之後而已。
維摩詰居士有兩個特點與血脈論中的白衣全然不同:
1.「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這時他的境界比起血脈論中「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的凡夫境界高出甚多。他是以大菩薩的身份所作示現,已到不可思議境界,情況與血脈論中的「白衣」完全不同。
2.另外維摩詰經佛道品第中當中「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也是大菩薩針對好色「邪淫」者的根器所作的方便,目的還是要「示欲之過」(讓好邪淫者知道「淫」的過患)而予以斷除,常修梵行。而血脈論之「白衣有妻子」,屬於「正淫」,基本上未破在家優婆塞之五戒。兩者性質與情況不同。
金剛乘雙修是修行有一定根基的行者(根基與功力到什麼階段可能行者本身才清楚),以男女相同行雙修法(如法或不如法,由看官智慧抉斷);其與血脈論的先求「見性」、後自然斷除「正淫」;以及維摩詰居士的已是大菩薩身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或者以欲鉤牽邪淫之徒,後令其入佛之正道;其間當事人的身份、狀況以及施法者/受法者的根器全然不同,其至修行次第全然相異,不可同日而語。

嗯!整理得很清楚!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頁 2 Empty 回復: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發表 由 訪客 2011-05-03, 11:48

達摩沒談雙修。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2頁(共2頁) 上一頁  1, 2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