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12

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與美言為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

有二婆羅門比丘,一字烏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
中,有種種姓,種種國土人,種種郡縣人,言音不同,語既不正,皆壞佛正義。唯愿世尊聽我等依闡陀至 ( 指梵文 )
持論,撰集佛經,次比文句,使言音辯了,義亦得顯。”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與美言為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隨諸眾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應為說
之。”

季羨林大德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55_68.htm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22

第一次結集與佛滅度後約一百年,公元前350年左右召開的第二次結集時,由於還不使用文字,所以仍然是口頭流傳。佛滅久遠後,口頭流傳到使用文字記載成經典前,內涵有許多失真絕對是不可避免的。經典由原先文字,再轉而使用新的語言或方言,內涵自然也會逐漸失真。更何況結集內容,若是由傾向某種觀點者主導,結集內容是否與佛陀本意完全一致,也有值得懷疑處。

因而,多採取不同觀點探討,對於還原佛陀教法的原貌是有助益的。

以下為
印順法師對此問題的看法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0/...nshun20-15.html

另外,
探究較古老經典,投入更多的工作去探究,更是不可以少的,以下為相關的努力成果之一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

原始

教的語言問題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55_68.htm

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91_124.htm

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125_182.htm

其他學術論文集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004.htm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28

日譯的南傳大藏經,當年是動員了日本50位學者,及耗時70個月才完成。而當年漢譯日本的《南傳大藏經》,其經費便花費了七、八千萬,假設要以巴利文重
譯,估計花費要兩億一千萬。

佛法西傳,PTS
花費了約一百年的時間,才把契經轉換成羅馬字,如此,才令更多學者可以研究,說了這些,希望有志研究原始佛法者,能發心協助巴利文研究的發展。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巴利學研究中心」設置辦法》第八條規定:「本中心所需各項經費之收支,以自給自足為原則,得接受政府機關或公、民營機構之補助,或由
本中心自行對外籌款支應。本中心各項經費之收支,納入本中心預算程序,依本校會計制度辦理。」

http://203.72.0.5/~pali/organization_finance.htm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29

漢文大藏經經過歷朝歷代千餘年的翻譯,實可供現代有心
翻譯佛經的人參考。某字某句某義如何翻譯和理解,
可參考玄奘、羅什等人的用句,又文
雅又達意。

例如五蘊、同五聚、同五陰等等,或者內正思維同如理作意、
法次法向同法隨法行等等。博伽梵同世尊、眾祐.....

受想行識......已經譯正可以參用!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30

RE:DDLEE網友
1/梵文的阿含殘簡很少。大多數梵文經典是大乘與外教的。
2/印度原文的阿含只剩下八力文。
3/有一些些藏
文的阿含。
4/其他是中文的阿含。不少。
5/綜合上面四點,可進行交叉比對用語並且準確翻譯佛典。
有這個價值與用途存在!
6/
我以為佛意在於用各自的習慣用語誦持佛典。
不是針對不可使用某種語言。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30

可惜梵文的佛法參雜很多印度教的色彩!


巴利文,《小品》( Cullarvagga ) V.33.l敘述了一個故事︰


時有兩個比丘,姓耶彌盧諦拘羅,是兄弟倆,原來生在婆羅門家中,聲音良好,善於談說。他們來到世尊那裏,向世尊致過敬,坐到一旁去;坐下以後,兩個比丘向
世尊說︰“大德!現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門閥,不同家室,都來出家。他們用自己的方言俗語毀壞了佛所說的話。

請允許我們用梵文
表達佛語。”佛世尊呵責他們說︰“你們這些傻瓜,怎麼竟敢說︰‘請允許我們用梵文表達佛語。’傻瓜呀!這樣既不能誘導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
強信仰,而只能助長不信佛的人,使已經信了的人改變信念。”呵責完了以後,又給他們說法,然後告訴比丘說︰“比丘呀,不許用梵文表達佛語!。”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30

那你相信有第七識與第八識?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31

RE:DDLEE網友
七八識?我完全不信。
但是我知道很多人念住力弱,常常不能
知道自己的念頭
和念頭怎麼運作。但是我會說那是無明力強、智慧力弱,自己不知道自己,
而非有七八兩識。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31

對於譯經有幫助的,梵文有俱舍殘簡,藏文全本,中文有玄奘本。
此外,瑜珈師地論梵文、藏文、中文三本皆有;
瑜珈師地論中,不少阿含術語,
有釋經的本母。...

至於梵文跟八力文,曾聽說梵文比較繁複,但是不是跟八力文完全不通...

這方面我都是道聽塗說的。
對於有興趣的人沒什麼幫助只是常識...
當初問人家這類的問題是自己想要研究,結果多年過去沒什麼進展..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32

印順法師說:釋尊住世時的佛教,我也承認比較上接近巴利文系的佛教。或看覺得它既然接近佛教的原始態,佛教徒只要忠實的依著它去行就得。像中國內地的,西
藏的與日本的佛教,不免混入印度教的思想與行為。中國內地的、西藏的與日本的佛教,是否如此,是另一問題。巴利文系的佛教者,雖然是理智的佛教,在我看
來,依樣葫蘆的形式崇拜,是他們根本的缺點,是忘卻佛教是哲者宗教之一;哲者宗教應怎樣去信仰它,沒有理會過。

哲者宗教,出現在婆羅門政
治沒落與剎帝利政治興起的時代,創教者是實有其人。他
承襲固有的文化又批判它。在這哲人宗教的內容裡,有著創教者個性的活躍,與他獨特的見解。他不像古代自然的宗教,只是某民族思想的反映。哲人宗教裡所包含
的獨創成分,是他的特質與生命。拿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本懷的實教。那哲人宗教是否值得人類永久的信仰,就看它獨創的思想,是否偉大,具有超時代的深見與
遠見。是哲人宗教的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四類:

甲、固有文化無條件的因襲;這是否創教者內心所贊同的,或者適應時代而暫時容許的,就看它是
否與獨創的思想相吻合。

乙、多少改造過的舊思想;這假使作為引入真實本懷的橋樑,那還是屬於方便。

丙、受著時代文明的限
制,不能盡量唱道本懷的思想,只能在舊形式中表示新意見。

丁、獨創的思想。凡是一個理智的信仰者,決不是愚昧的形式崇拜。它要吐棄那暫時
容許的因襲部分;它要忽視那適應時代的方便;它不但積極的闡發那獨創的真生命,還要使潛在的新意見,從舊形式裡解放出來。真正的理智信仰者,看來似乎比形
式崇拜者遠離了創教者的理解與制度,其實卻開顯了完成了創教者的本懷。

佛教的開展,即顯發了釋尊本懷的佛教。因了
時代思想的適應,確乎與原始佛教有相當的不同。我們要諒解它,要把吻合釋尊本懷的佛教,從適應印度文明的形式中,掘發出來。不能只看到佛教中與印度教思想
的融合,忘記了原始佛教也不能離開印度文明的搖籃。我們應該深入釋尊的本懷,這要從佛教無限錯綜的演變中,從根本佛教的研究中,從身心調柔的體驗中,才能
完成。在這佛教不興則滅的現階段,我們當然不能走上虛玄而神祕的信仰,可也不應該擺出老牌佛教的姿態,引導信眾走上形式的崇拜。要把深刻而正確的佛教,積
極的發揚起來,讓它在這病態進化的世界,完成社會救濟與身心解放的兩般任務。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Empty 回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發表 由 訪客 2010-04-27, 15:32

印順法師在「原始佛教聖典集成』序 言寫道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是『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以後的一部。

為什麼要寫這一部?近代佛教開展聲中,有「巴利聖典為佛教原始聖典說」興起。這雖只是基於傳說的,代表赤銅部Tamra_? tiy h
的主觀願望,然對其他部派,大乘佛教,都可能引起誤解。這一傳說,現在雖早已不為學界所接受,但以近代的佛教研究,特別是印度佛教,原始佛教的研究,受西方學者的影響,重視巴利語Pale,或者看作原始佛教的唯一用語。這對於華文翻譯的經律,自然的不予重視;對大乘佛教,也不免有多少影響。對於這個問題,我以為:佛教聖典成立的實際情形,應有合理的正確認識。惟有能理解聖典集成的實際情形,纔能理解巴利聖典及與之相當的華文聖典的真正意義。對「佛法」,
「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聖典,纔能給予肯定,肯定其在佛法中的意趣與價值。這樣,我決定寫這一部。



寫這部書的基本觀念,首先是,依佛教固有的傳說為依據,從固有傳說的啟發中,而作經律集成過程的研究。我確信,華文聖典──代表不同部派的經律,比之巴利
聖典(屬於一派)
的單一性,應有更多的比較價值。所以從種種華文經律與巴利聖典的比較,以窺見其次第發展的過程。經律是結集所成的。結集是等誦,是共同審定,是有部類與次第組織的。所以結集的研究,著重於部類的、組織的研究;從延續的、開展的過程中,理解經律部類的逐漸完成。結集有原始的(第一)結集,再(第二)結集,公認的結集與公認的聖典,是相關的、同時的。佛教還有不斷的(第三,第四等)結集,不是佛教界所公認的,也與部派間獨有的部類相關。結集是這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聖典部類的集成,也當然有其先後。說到先後,提出了材料與結構,主體與附屬,內容與形式的不一致性。決不能據附屬的,形式的部分,片面的論斷為古形新形。論結集,應該著眼於組織(結構)的、主體的。

研究經律集成所得的結論,是這樣:法(經)與律,原始結集是分別結集的,卻同樣的以「修多羅」(散文)為主體,稱為「相應」;附以偈頌的「祗夜」,名為「雜」。
律部方面,波羅提木叉(五部──八部,即『戒經』)為修多羅,附以「法隨順偈」(雜頌)。到第二結集時,波羅提木叉的分別,解說,是「記說」。「祗夜」部分,漸獨立為「雜誦」(摩得勒伽)。依「雜誦」而類集為「七法」、「八法」,或「大品、小品」,成為犍度部,那是以後的事,上座部律師的業績。經部(法)方面:原始結集的,是修多羅(相應)四大部,祗夜(雜)八部。接著,有「弟子所說」,「如來所說」──「記說」。「修多羅」,「祗夜」,「記說」,這三部分的綜合,成為根本的「相應教」。與「記說」同時,不屬於(相應教的)祗夜的偈頌,如「伽陀」,「優陀那」,都成立了。「本事」,「本生」,「方廣」,「希法」,也先後集成。到了再結集的時代,以「修多羅相應」為取舍的最高準繩,綜合傳誦於佛教界的聖教,共同審定而再為結集。本著「弟子所說」的意趣,集為「中部」;本著「祗夜」的意趣,集為「長部」;本著「如來所說」的意趣,而集為「增一部」;固有的相應教,稱為「相應部」。四部、四阿含的成立,是再結集的時代,部派還沒有分化的時代。

經研究而得的合理認識,佛法不只是佛所說的。從佛的三業(身語意)大用而表達出來的佛法,是早於結集就存在的。原始的佛教聖典,是以佛陀的三業德用為本源;以僧伽為中心,統攝七眾弟子,推動覺化的救世大業。經弟子的領會,實行,用定形的文句表達出來,經當時大會的審定,確定為佛法,聖典。結集──共同審定出來的聖典,代表了當時佛教界公認的佛法。一般所說的原始聖典,也是經長期的一再結集而成,巴利聖典也沒有例外。這只是部派未分以前的(現有各派的聖
典,都增入部派所改編的,或自部特有的部分),為一切部派所公認的,而並不是聖典的一切。因為部派分化後,不同部派,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佛教開展中,從佛弟子(也有在家的)心中──經內心體證,而適應當時當地,集成定形文句而傳誦於佛教界,到處都是,代表了這一部派,這一地區,這一時代所公認的佛法。佛教聖典,從原始結集以來,一直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說得更分明些,那就是隨(世間)好樂,
隨時宜,隨對治,隨勝義的問題。所以最後說:「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