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1頁(共2頁) 1, 2  下一步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05, 18:58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issue.asp?article=87.95.9.20$01.htm

認識《正見經》
《正見經》導讀
釋見豪
比丘們!
猶如黎明曙光是日出的前兆和跡象,
正見是善法的先驅與前導。
《正見經》從哪兒來?
《正見經》是怎麼產生的呢?
聖典的結集
佛陀時代沒有文字的書寫記錄,所以佛陀說法時,弟子們以背誦方式憶持佛陀的教法。記憶的方式可能造成對教法的忘失、不完整,或理解的不同,以致於在傳誦上產生了差異。佛陀涅槃後第一次結集的教法,由弟子誦出,經與會大眾的審核、認定與編輯而成。除了佛陀所說以外,諸弟子所說而經佛陀印可的也都在結集之內。
經典結集依教法的長短、內容及攝受對象,分為長、中、雜與增一等四種尼柯耶。根據覺音《長部注》,第一次集結後,四種尼柯耶分別由阿難(《長部》)、舍利弗(《中部》)、大迦葉(《相應部》)、阿那律(《增支部》)等傳承的弟子們繼續傳誦、弘通。
佛陀涅槃後,弟子們因為對教理或戒律的解說不同,而分裂成許多部派。上座部所屬的銅鍱部傳承了一套最完整的巴利三藏聖典。約於西元前一世紀,錫蘭開始以文字記錄巴利三藏。南傳佛教自認巴利三藏是最純正,最接近佛陀原始教義的聖典。巴利經律論三藏中的經藏,包括《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與《小部》等五部。相較於巴利經藏五部,漢譯的「四阿含」並非專由一個部派所傳,相傳《長阿含》經乃法藏部所傳,《中阿含》與《雜阿含》是說一切有部所傳,而《增一阿含》則是大眾部支派所傳。
經藏依據經文篇幅的長短輯成,其中,不長不短的經典為《中部》。《中部》內容主要論述四聖諦、緣起等基本教義,闡發無常、無我等宇宙真理,述說各種修持方法及其與涅槃解脫道的關係,為論究法義的經典彙編。
正見經
《正見經》即是南傳《中部》一五二部經典中的第九部經SammAdiTThi Sutta,巴利語sammAdiTThi意指「正確的見解」。此部經是尊者舍利弗與比丘們法義問答的經典,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更指出:整部《正見經》可說是舍利弗為馬勝比丘所說法身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所作的註釋。
《正見經》有什麼特色?
一般常見的經典多是佛陀以一個主題對四眾弟子的開示,《正見經》與此類經典有何不同呢?
聖典體裁
次第集成佛陀教法的過程中,弟子依佛陀說法的體裁與內容分有九種方式,稱之為「九分教」。九分教包括修多羅、祇夜、記說、伽陀、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爾後佛法開展,九分教因分類的不足又增加了因緣、譬喻與論議三類,形成十二分教。
九分教中,方廣在銅鍱部的傳承別稱為「毘陀羅」(vedalla)。《大毘婆沙論》說經典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的形式,名為方廣。方廣與毘陀羅皆是法義的詳細或分別解說的廣說,不同的是前者著重廣分別,後者則採用廣問答的方式,在一問一答之間,問者領解了對方的意見、歡喜讚歎,然後再提出問題、請求解答,形成一特殊的體裁。
《正見經》即是屬於這類法義問答的經典,它不是採取大眾在座旁聽,由兩比丘共論的阿毘達磨論的論式,而是佛或比丘(比丘尼),與四眾弟子間以請益方式進行自由的問答。
《中部》裡與《正見經》同屬於毘陀羅論究法義問答的經典還有《有明大經》、《有明小經》與《滿月大經》。此四部經屬於毘陀羅體裁的句型依序分別如下:
「善哉!尊者!」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隨喜之,後更問曰。
「善哉!尊者!」尊者大拘稀羅對尊者舍利弗所說大喜、隨喜。對尊者舍利弗更問曰。
「善哉!聖尼!」居士毘舍佉對法授比丘尼之所說生歡喜、隨喜,更向法授比丘尼問曰。
「善哉!世尊!」彼比丘對世尊所說,歡喜、隨喜,向世尊更問曰。
這種論議不是因為自身的無知或疑惑,而是藉由討論而使法義得到充分的闡明。因此,參與者自身是要有修證的,如《增支部》說:「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卻談最上法之論、智解之論,限於黑法而不覺。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漢譯南傳》Vol.19,p.128)
巴利經藏中毘陀羅法義問答的方式,成為後來阿毘達磨論典的根源。
誰是《正見經》的說法者?
經典都是佛陀親口說的嗎?
誰說的是經典?
《摩訶僧祇律》這麼說:「法者,佛所說、佛印可。佛所說者,佛口自說。佛印可者,佛弟子餘人所說,佛所印可。」(《大正藏》卷22,頁336)而《十誦律》記載有關經典由誰說的範圍,比佛自說或佛印可的更為廣泛:「法或是佛說,或是弟子說,或是諸天說,或是諸仙說,或是化人說。」(《大正藏》卷23,頁71)看來,佛法不只是佛說,有弟子說、弟子相互對論,也有佛陀略說而由弟子廣為分別,以及佛陀涅槃後弟子所說等。
舍利弗說《正見經》
《正見經》是由比丘們提問而舍利弗回答的經典。舍利弗是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佛陀於《不斷經》(《中部第111經》)中讚歎舍利弗的種種智慧及其證果的修行經驗,肯定他能次第修習九次第定,於戒、定、慧、解脫得自在與究竟。佛陀說:「假如有人是真正的弟子,因我的教誨而生、因法而生、由法所成,傳承佛法、而非傳承世俗利益,那個人肯定就是舍利弗。在我之後,舍利弗將正確地轉無上法輪,就如我所做的一般。」
因此,舍利弗是「逐佛轉法輪將」,也被稱為「第二師(尊)」。佛陀亦肯定舍利弗的教化:「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釋尊〕則無事……我聲聞〔弟子〕,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犍連求。」(《大正藏》卷2‧頁177)
舍利弗說法特色
佛陀於《諦分別經》(《中部》141經)略說四聖諦後,由舍利弗為比丘們廣說、開演四聖諦法。舍利弗以正見來引導、啟發比丘們熟練四聖諦法,使之得以成就觀力,奠立修行的基礎。所以經中,佛陀以生母來譬喻舍利弗。
除此之外,《象跡喻大經》(《中部28經》)也記載舍利弗對四聖諦的廣分別,其分別教義條理嚴密,接近阿毘達磨論究、答問的風格。舍利弗與阿毘達磨論的興起有極深的關係。
《正見經》有什麼重要呢?
佛法入門經典
舍利弗以證悟的智慧解釋深廣的四聖諦教義,他所留傳下來的《正見經》,被後代南傳比丘們視為佛陀教義入門經典。《正見經》如其經名,其主題就是正見,藉由經中對正見的分析,帶領讀者進入佛法的核心。
正見的重要性
正念的修習一向被視為佛陀教法的珍寶,但仍不足以有力地強調正念的修習;唯有以正見為依據和引導,正念才能成為有效的解脫方法。為了證實正見的重要性,佛陀將正見置於八正道之首,且以「黎明曙光是日出的前兆和跡象」譬喻正見是善法的先驅與前導。
正見的類別及內容
正見有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世間正見就是建立善惡、因果、業報與凡聖的觀念,也稱之為自業正見,我們由此了解自己得承受自己的善惡行為。除此認知外,還要了解善不善業的分別、善不善業的主要內容、以及善不善業的根源。
然而,自業正見仍無法導向解脫,尚需具足了知四聖諦的出世間正見。出世間的四聖諦正見有兩個發展的階段,一是隨順真理的正見(saccAnulomika-sammAdiTThi諦隨順見),這是與四聖諦相應的智慧,相信並接受四聖諦教法的原則,為概念性的正見。一是洞察真理的正見(saccapaTivedha-sammAdiTThi諦通達見),這是以直接的經驗洞察四聖諦教法所產生的智慧,屬經驗的正見。八正道始於概念性的理解四聖諦,而當洞澈四聖諦時,即證得了涅槃,所以,四聖諦的正見是解脫道的始點,也是終點。假如將概念的正見譬喻為手,手經由概念而掌握真理,那麼經驗的正見就如眼睛般,智慧眼能直接看透被貪瞋癡三毒所隱藏的真理本質。
《正見經》中正見的解說
《正見經》中舍利弗以知善不善根、知食、知四聖諦、知十二支緣起、知漏等十六項目及知其集、滅、道,來解釋有關概念正見所理解、經驗知見所洞澈的緣起法則。每一個項目都以簡要與詳細兩種方式加以說明,所以說《正見經》是所有巴利五尼柯耶中,唯一各以32種情況解釋四聖諦與阿羅漢境界的一部經典。
《正見經》的內容架構
《正見經》是屬於法義問答的毘陀羅體裁,因此經裡每一問答,必有領解讚歎的定型句,相對的漢譯《雜阿含.344經》(《大正藏》卷2‧頁94)卻完全沒有領解讚歎的定型文句,如此就與一般的問答沒有什麼差別。了解毘陀羅的體裁形式之後,就可以清楚《正見經》的內容架構。
首先,舍利弗提出要具足何種正見,才能對法產生不壞淨信且悟入正法。舍利弗自問自答後,比丘們歡喜、讚歎之外,再問舍利弗是否還有其他獲得正見的方法,如此共問了十五次。
舍利弗解說的十六個方法可以「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的獲得來了解。知「善不善」、知「食」屬於世間正見的解釋;「四聖諦」、「十二支緣起」與「漏」則是出世間正見的說明。下圖說明本經的架構。

《正見經》的內容摘要
依上文對《正見經》的架構有一認識後,本文將以表格方式摘要《正見經》的主要內容,俾使讀者對此部經內容有一整體概念。(見下表)
本經主旨是在探討擁有什麼樣的正見,可以使聖弟子對法具足正信(得四不壞信)而證悟涅槃。經文接著詳細分析獲得正見的方法。
經文以問答的方式逐一深入,探索獲得正見的方法。經中所提的十六個方法可分為:善/不善(根)、食、苦(四諦)、緣起(十二支和漏)等四類,對於每一個方法加以詳細分析,先解釋它是什麼,再探討它是如何生起的,什麼情況可以消滅它,用什麼方法來消滅。
《正見經》一開始先建立對世間善惡、業報的正見了解,再更進一步切入四諦、緣起的出世間正見。掌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所建立的正見,即是在正觀因緣法上更深刻體悟一切法的因緣有與因緣滅,生是老死的根源,生滅則老死滅,依此追溯即可了解緣起緣滅的相互關係,從中找到息苦的下手處。
正見是如實知見一切事物的真相,即是對四聖諦的苦諦當知當解,集諦當知當斷,滅諦當知當證,道諦當知當修。而《正見經》中食、苦、緣起與漏的斷滅之道,即是以正見為前導的八正道。由此可知,觀察生命的實相與解脫生命的方法以正見為始,亦以正見為終,此為本經主要的主旨。
 
《正見經》裡善不善(根)、食、四諦、十二支緣起與漏彼此有關係嗎?
如何理解《正見經》裡善不善(根)、食、四聖諦、十二支緣起與漏等彼此的關係呢?根據坦尼沙羅比丘(Thanissaro Bhikkhu)與菩提比丘(Bodhi Bhikkhu)分別英譯的《正見經》簡介,我們可得到以下的了解:
善不善(根)與食
《正見經》裡,舍利弗先提出兩個四聖諦結構的基礎概念—善不善以及食的概念。善不善業牽涉到的是因果法則,即業果的關係,而業是決定一個人苦樂經驗的特殊角色。不善業產生苦,善業帶來樂,探究善和不善業的根源,終究將會追溯到心。
根的功能是從泥土中吸取滋養,那麼善不善根的「根」象徵意謂著,善不善行為的根要從什麼地方吸取它們的養分呢?這間接說明了為何經文在善不善之後以滋養(包括精神與物質的食糧)為主題。食的概念意味是否熟練、善巧地運用滋養,如果心是被不善法滋養,它會因失去營養而被征服;如果是善法,它將因此而得到更多滋養的撫育。因此,舍利弗尊者以食物的四重結構:食、食的來源、食滅和食滅的方法,將善不善(果)與滋養(因)的因果關係相結合。
四聖諦
將相同的架構(這是什麼、它的來源、它的消除、消除的方法)應用到佛陀教法的核心—苦,而產生了四聖諦。舍利弗以這種方法說明四聖諦是如何由善不善和食兩個主題而來。此推理方式是:有x的產生,而什麼導致了x的產生?追溯其原因是y。要終止x的產生,就必須要消除y,所以去除y就可以達到x的止滅。依據善不善與食的討論,要止滅就是要去除食。由此可知,簡單的緣生緣滅概念就是止息痛苦的方法。
緣起與漏
《正見經》的其餘部分是以逆序的緣起分析(從老死問題開始回溯至無明),來詳述四聖諦。這一段有兩個特點,首先舍利弗指出,了解此緣起模式任何兩個相鄰要素的關係,就提供了足夠的洞察來棄捨不善法的執取與苦的止息。不須了解整個模式,因為整體意涵就在兩兩相鄰要素的相互關係裡。
第二點,舍利弗繼續追究被視為緣起模式終點(過去無明)的起源,這起源也就是「漏」,漏反過來又以無明為緣而生。這顯示無明激發了更多的無明。但是,如舍利弗尊者在整個討論中所揭露,無明沒有一直延續的必要,無明只是單純地缺乏四聖諦的認知而已。
從善不善根和食的關係結構裡可知,如實觀四聖諦可以取代無明。正見以現象的本質、起源、止息和止息的方法來理解每一個現象,因此,若能掌握緣起法則即可清楚了解:任何一個實體並非單獨發生,而是緣起網絡的一部分。它可以因理解而終止,進而切斷令其產生的原因。

《正見經》如何說明由預流果繼續證得更高聖位的階段?
《正見經》裡,舍利弗首先提出的問題是:所謂正見,一位聖弟子到底具足什麼樣的正見,他的見解才是正直,才能對法產生堅定的淨信,且悟入正法?依《正見經》的解釋,藉由十六項中任何一項的了知所獲得的正見,可由出世間兩方面的證悟來討論。
最初的證悟
一是最初的證悟,由凡夫轉變成須陀洹(預流:預入聖道之流,成為聖者),這可從經文的定型句中:「這樣就是聖弟子擁有正見,見解正直,對法具足證信,達到正法。」看出。了解善不善根,了解食、苦、十二支緣起、漏,及其集、滅、道,即是達到預流的聖者階位。
趨入預流果的必備條件,稱為四預流支。經典裡記載有兩類四預流支,一是四證淨(亦稱不壞淨)。不因不信及諸惡戒所破壞,能得四不壞淨(對於三寶的淨信及戒律的受持),入聖者之位。這是以信仰為主的隨信行者所證悟(見觀)。另一個屬於如實道、以正見為先的預流支,此四預流支為: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依理論而初步證悟(現觀)的隨法行者,理論性地理解四諦或緣起的道理。預入聖流要具備信與慧,以信為先或以慧為先,只是方便適應不同的根性,依這兩類預流支修習,都可以成就最初證悟的須陀洹聖者。
達至最高的聖位
第二個出世間正見的觀點,顯示在《正見經》裡的定型句:「他就能完全捨斷貪的隨眠,除去瞋的隨眠,根除『我是(這個)』的(我)見和(我)慢的隨眠,斷無明,生明,就在現世今生達到苦的邊際。」這裡,舍利弗接著解釋得到預流果的聖弟子要如何繼續修持正見,以斷掉其他的煩惱而證得更高的聖位。
若一個人能分辨什麼是善不善根,什麼是食、苦、十二支緣起、漏,及其集、滅、道,且能完全斷除貪、瞋,根除我慢與無明煩惱等,即可止息痛苦,這就是阿羅漢果的究竟解脫。這說明了由概念性的世間正見轉變成須陀洹的直接證悟,而後到達佛法教義的最終目標,即是得到究竟苦的解脫。
《正見經》與其他譯本有何異同?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相當於漢譯《中阿含29‧大拘絺羅經》與《雜阿含344經》。前二者經題不同,卻都保有毘陀羅的體裁。有趣的是,三部經的法義問答角色,有舍利弗與比丘或舍利弗與拘絺羅的差異。比對可見下表。
漢譯《雜阿含344經》末後記載著,舍利弗最後回答聖弟子於行如實知、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知,即具足正見而於佛不壞淨。爾後摩訶拘絺羅仍一再追問而受到舍利弗的訶責:「汝終不能究竟諸論,得其邊際。若聖弟子斷除無明而生明,何須更求?」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11, 16:16

南傳“分別說部”什麼時候改名為“銅鍱部”了,“銅鍱”的意譯就是“上座”。樓主這句“上座部所屬的銅鍱部傳承了一套最完整的巴利三藏聖典”是不是可以解讀為“上座部所屬的上座部傳承了一套最完整的巴利三藏聖典”?

雖然“分別說部”或“銅鍱部”都承認“說一切有部”是小乘上座系的派別,但“說一切有部”卻不承認上座系有個“分別說部”或“銅鍱部”。這就如同有兩個人都聲稱自己是毛澤東的親生兒子,一個叫毛岸青,一個叫毛岸華,毛岸青說毛澤東除了他之外還有兩個親生兒子是毛岸英和毛岸龍,毛岸華說毛澤東除了他之外還有兩個親生兒子是毛岸英和毛岸青,在這種情況下是毛岸青的話可信度高還是毛岸華的話可信度高呢?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11, 17:55

转贴:
上座部(梵文:sthaviravāda,巴利文:theravāda,藏文 Neten depa),为佛教中的一个派系,与大众部并列为最早的两个分支之一,起源于部派佛教时期,第二集结之后,是属于保守但较为遵守原始佛教教义的派别,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即是继承自上座部传统而成立的。


分别说部(巴利语: Vibhajjavāda,梵语: Vibhajyavāda),小乘部派之一,自根本上座部别派,为最初佛教的四大派系之一: 分别说部、说一切有部、犊子正量部、大众部。
在七百集结之后,上座部在印度西南阿盘提(Avanti,粗略对应于现代的摩腊婆)地方,发展为分别说部。因为发展区域与大众部接近,亦吸收了它部份的教义。这一派论师认为对于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应该分别加以解释,作不同层次的分析。亦即应该区分为佛所说或解释佛所说,假名说或真实说,真谛或俗谛,了义或不了义。
在它分化出化地部之后,因为提倡「诸法现在实有,过去及未来无体」,引起原先上座部论师的不满与反对,在此刺激之下,原上座部论师集结而成说一切有部。
现代南传佛教即是由此派的铜鍱部发展而来。


佛教僧团中,不问年龄、种姓、与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为上座(Sthavira),后出家者应对他们表示尊敬。如《摩诃僧祗律》中说:「先出家(受具)者,应受礼、起迎、合掌、低头、恭敬。先出家者,应作上座:应先受请、先坐、先取水、先受食」。
而僧团中的所有成员,称为大众。僧团采取民主原则,僧众一律平等,都有权利参加僧团事务的讨论。印顺导师认为,「尊上座而重大众」是僧团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务上,因为信仰及戒律的看法不同,谁能够主导僧团的走向,经常引起上座长老与一般大众间的紧张关系,最终成为部派分立的导火线。

南传佛教传说
根据南传佛教的传说,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上座长老,至吠舍离举行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吠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七百集结虽然暂时达成了共识,但是此后以毘舍离为中心(恒河下游)的东方跋耆族比丘,与西方波利邑中心(恒河上游,即『西域记』的波利夜呾罗国)的波利比丘,开始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裂」。

北传佛教传说
根据北传大正藏-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的记载,当时比丘因为十种非法非律的行为而导致僧团的分裂。
佛般涅盘后一百一十岁。毘耶离国十事出。是十事非法非善。远离佛法。不入修妒路。不入毘尼。亦破法相。是十事。 毘耶离国诸比丘。用是法行是法言是法清净。如是受持。何等十事。一者盐净。二者指净。三者近聚落净。四者生和合净。 五者如是净。六者证知净。七者贫住处净。八者行法净。九者缕边不益尼师檀净。十者金银宝物净。毘耶离诸比丘。 又持憍萨罗国大金钵。出憍萨罗国。入毘耶离国。次第乞钱。随多少皆着钵中。时人或以万钱。或千五百五十乃至以一钱。悉着钵中。
是时有长老耶舍陀迦兰提子。毘耶离住。得三明持三藏法。修妒路毘尼阿毘昙。耶舍陀是长老阿难弟子。 耶舍陀闻毘耶离国十事出已。非法非善远离佛法。不入修妒路。不入毘尼。亦破法相。是十事。
[编辑]发展状况
因为上座部的戒律是以上座长老(Sthavira)的意见而成立,尊行此七百集结所制定戒律的僧团,称上座部(Sthiravada)。而印度东部的比丘僧团,他们尊行的戒律是由僧伽会议中集体意见所制定,人数较多,故称大众部。上座部与大众部最大的不同,在于上座部重律,认为佛陀所制的一切戒律都不能舍弃。而大众部重法,认为佛陀的教法会因众生心性与环境的不同作调整,所以僧律可以因僧团的共识而改变,其中比较不重要的小戒律,可以适当的加以改变。而在戒律方面,上座部尊重传统,尊重上座比丘的意见,由他们来做戒律制定与戒律解释的工作;但是大众部则是认为应由僧伽的集体意见来决定戒律,他们也接受在家众参与僧团的讨论。
至于在教义上,上座部以阿罗汉为究竟解脱的圣者,而大众部认为阿罗汉仍未解脱,仍需追求成佛,这是两派主要的不同。
在七百集结之后,西方系的比丘僧陀,以拘舍弥、摩偷罗为根据地,并逐步向西北发展,成立了说一切有部。留在拘舍弥一带的,后称为犊子部。在阿盘提(Avanti)地方,则发展为分别说部。
其中以说一切有部最为兴盛,也深深影响到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犊子部之后又分出四部,其中以正量部最为盛行,并取代了原先犊子部的地位。而现代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则是由分别说部所发展而来。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11, 18:04

在七百集结之后,上座部在印度西南阿盘提(Avanti,粗略对应于现代的摩腊婆)地方,发展为分别说部

可見,南传“分别说部”无须改名为铜鍱部,他们就是来自上座部。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3, 11:09

末學實在看不明白cqbltfzd的轉貼是怎樣把分別說部”同橫空出世的“銅部”劃上等號的。這樣好了,巴利語三藏不是已經翻譯成漢語了嗎?末學雖然不認得所謂的“巴利文”但幸而還認得中文,cqbltfzd不妨把漢譯南傳佛典中提到“分別說部=銅部=根本上座部”的相關原文以及出處貼出來,直接引經據典比較容易把情況說清楚,免得以訛傳訛妄語滿天飛。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4, 09:56

只是佛学史的探讨

各家学说有所不同

非关大妄语别把讨论想严重了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1:26

南傳“上座部”自古以来的光荣傳統就是危機意識強烈,在包裝形象的問題上絕對不能保守,一定要與時俱進“精”益求“精”。因此末學預測:就好像毛岸華的名字現已改為“毛岸尤”最終將定名“毛岸龙”一樣,南傳分別說部絕對不會滿足於“銅部”這個似是而非的名稱,勢必脫胎換骨為“根本上座部”,從而完成“?系?部=上座系分別說部=銅鍱部=根本上座部”的進化過程。諸位如果不相信,那就走著瞧吧。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2:00

南傳分別說部絕對不會滿足於“銅部”這個似是而非的名稱,勢必脫胎換骨為“根本上座部”
那也沒關係,佛教本質上是多元性的,誰都沒有權利以正統嫡系自居,佛教本來就開許大眾各自表述,而且也應該互相尊重。佛教絕不是天主教寡頭意識形態。
不肯尊重其他宗派還要搞宗派鬥爭的都只是批著佛教外衣的天主教寡頭意識形態罷了。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3:25

既然“誰都沒有權利以正統嫡系自居”,那南傳何必一直把“上座部”這三個字掛在嘴上呢?佛教與“六師外道”也應該互相尊重嗎?你不知道部派佛教就是搞宗派鬥爭嗎?對“披著佛教外衣其實具有天主教寡頭意識形態”的外道不尊重難道不行嗎?


dzftlbqc 在 2010-03-01, 10:54 作了第 1 次修改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4:00

南傳何必一直把“上座部”這三個字掛在嘴上呢?
北傳的法友又何必在意南傳把那三個字掛在嘴上呢?各人生死各人了。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4:29

既然南傳都那麼在意,北傳法友就完全可以在意。末學發表的是個人意見,又沒有要求別人接受,本來就是“各人生死各人了”。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4:34

既然南傳都那麼在意
「南傳」礙著你了?呵呵!
北傳法友何必因為「南傳」而在意?

有一次,隔壁鄰居小朋友「阿南」在與同年齡的「阿北」在打架,我問「阿南」為何要打架,他說因為「阿北」先打他,我就告訴他:「你何必因為對方的錯誤而隨之陷入同樣錯誤?你應該去思考一個更高明的解決方法,你要站在超越的高度去面對!」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4:46

cqbltfzd 寫到:
在七百集结之后,上座部在印度西南阿盘提(Avanti,粗略对应于现代的摩腊婆)地方,发展为分别说部

可見,南传“分别说部”无须改名为铜鍱部,他们就是来自上座部。

原來是這樣,在印度西南阿盘提的上座部發展為分別說部,兩者有其傳承關係。
這與藏傳佛教的傳承發展過程(印度祕密大乘到了西藏即發展出幾個支派)頗為類似。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4:57

史勁發 寫到:有一次,隔壁鄰居小朋友「阿南」在與同年齡的「阿北」在打架,我問「阿南」為何要打架,他說因為「阿北」先打他,我就告訴他:「你何必因為對方的錯誤而隨之陷入同樣錯誤?你應該去思考一個更高明的解決方法,你要站在超越的高度去面對!」

這麼說你也承認南傳的錯誤咯?那麼你就「去思考一個更高明的解決方法,站在超越的高度去面對」吧。


dzftlbqc 在 2010-03-01, 10:56 作了第 1 次修改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4:59

這麼說你也承認南傳的“錯誤”咯?那麼你就「去思考一個更高明的解決方法,站在超越的高度去面對」吧。
這裡有誰認為南傳是正確的?又有誰認為北傳是正確的?正確又怎樣?不正確又怎樣?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5:30

末學在論壇只管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管“這裡有誰認為南傳是正確的又有誰認為北傳是正確的”,也不管“正確又怎樣不正確又怎樣”。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5:34

樓主這句“上座部所屬的銅鍱部傳承了一套最完整的巴利三藏聖典”是不是可以解讀為“上座部所屬的上座部傳承了一套最完整的巴利三藏聖典”?
上座部所屬的上座部??中國所屬的中國?這種解讀方式是在鑽牛角尖?心態可議!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5, 15:48

一會兒是“討論態度”,一會兒是“心態”,還要牽扯到“中國所屬的中國”,到底是誰在鑽牛角尖呢?到底是誰心態可議呢?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6, 10:40

史勁發 寫到:
樓主這句“上座部所屬的銅鍱部傳承了一套最完整的巴利三藏聖典”是不是可以解讀為“上座部所屬的上座部傳承了一套最完整的巴利三藏聖典”?
上座部所屬的上座部??中國所屬的中國?這種解讀方式是在鑽牛角尖?心態可議!
沒辦法.....他這人就是這樣....因為南黨的故意批判北傳大乘 ....所以他也故意批判南傳....為反對而反對......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6, 11:27

知道沒辦法就好。為什麼南黨要為反對而反對的故意批判北傳大乘呢?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6, 16:40

dzftlbqc 寫到:知道沒辦法就好。為什麼南黨要為反對而反對的故意批判北傳大乘呢?

這裡沒有真正南黨的網友
你這個問題等同自言自語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6, 16:56

既然是末學自言自語,那你何必摻言呢?這樣不就變成不是自言自語了嗎?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6, 21:52

既然是末學自言自語,那你何必摻言呢?

我昨天在路上看到一個人在自言自語,我就提醒他別再自言自語,但發現他其實是一個瘋子,當然,瘋子不會自我覺察到自己在自言自語。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26, 21:56


南傳分別說部絕對不會滿足於“銅部”這個似是而非的名稱,勢必脫胎換骨為“根本上座部”
那很好啊!那他們就只有根本(基本教義派思維)罷啦!他們就只能接引那些﹝崇奉正統嫡傳及已被考古學認證過的佛法的人士)也行!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Empty 回復: 本文所探討的《正見經》出自南傳《中部》第九經

發表 由 訪客 2010-03-01, 11:06

shanguan善觀二世 寫到:另一個摩訶男怎麼了?他欺負你了嗎?來!哥哥給你呼呼哦!
發言如此語無倫次的人竟然還在標榜自己的理智,可見與你相比末學實在是望塵莫及。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1頁(共2頁) 1, 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