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五蘊與十二因緣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06, 11:21

雜阿含4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于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雲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雲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雲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雲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雲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雲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雲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雲何受味如實知。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雲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雲何受離如實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雲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雲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雲何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雲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雲何想患如實知。謂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雲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雲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雲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雲何行味如實知。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雲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雲何行離如實知。若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雲何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雲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雲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雲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雲何識離如實知。謂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說彼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于色如實知.如實見。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若心得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名苦邊。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06, 11:26

雜阿含29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雲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雲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雲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緣無明行者。雲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緣行識者。雲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雲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雲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雲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雲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緣觸受者。雲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彼雲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緣愛取者。雲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雲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緣有生者。雲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雲何為老。若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駁。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雲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06, 11:36

兩部經的粗体下划线部分內容一致,是否可以認為:

五受陰=五陰()
五受陰中的“識受陰”=十二因緣中的第二支“識”?
十二因緣中的第三支“名色”包涵了第二支“識(六識身)?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06, 11:43

抱歉,更正一下问题:

五受陰=五陰()
五受陰中的“識受陰”=十二因緣中的第三支“識”?
十二因緣中的第四支“名色”包括了第三支“識(六識身)?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可否說明"五受陰等於五陰(蘊)"的理由??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07, 07:40

可否說明"五受陰等於五陰(蘊)"的理由??

可否說明五受陰中的“識受陰”等於十二因緣中的第三支“識”的理由??

可否說明十二因緣中的第四支“名色”包括了第三支“識(六識身)”的理由?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07, 14:22

首先,41經在前面說“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色如實知……”,大意是“有色、受.想.行.識五種受陰,我對這五種受陰能夠如實知道,對色這種受陰能夠如實知道……”
然後說“雲何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 大意是“怎樣算是對色這種受陰能夠如實知道呢?知道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這就算是對色這種受陰能夠如實知道
298經對十二因緣第三支“名色” 之“色”的解釋是“雲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
因為阿含經對色蘊的解釋就是“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而41經與298經給“色”下了同樣的定義,所以末學據此提問:是否可以認為“五受陰=五蘊”?
另外下面這個名詞解釋也可作為參考:
【色蘊】
梵語ru^pa-skandha,巴利語 ru^pa-kkhandha。又作色陰、色受陰。為五蘊之一。色之聚集,稱為色蘊。據雜阿含經卷三載,色受陰即所有之色;乃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其中,地水火風四大種,是為能造,而色聲等,是為所造。
[佛學大詞典]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07, 14:28

其次,假如五受陰=五蘊”成立,那麼“五受陰中的識受陰=十二因緣中的第三支也就成立。
因為41經說“雲何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如是識身如實知,大意就是“怎樣算是對識這種受陰能夠如實知道呢?知道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這就算是對識這種受陰能夠如實知道
298經對十二因緣第三支“ 的解釋是“雲何為識?謂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這個解釋與41經“識受陰的定義一致,所以末學據此提問:是否可以認為“五受陰中的識受陰=十二因緣中的第三支’”?
另外下面這個名詞解釋也可作為參考:
【識蘊】
梵語vijn~a^na-skandha,巴利語vin~n~a^n!a-khandha。為五蘊之一。又作識陰、識受陰。指眼識等諸識之聚集。俱舍論卷一(大二九·四上):‘各各了別彼彼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此複差別有六識身,謂眼識身至意識身。’
[佛學大詞典]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07, 14:30

第三、如果五受陰=五蘊”成立,“五受陰中的識受陰=十二因緣中的第三支’”成立,那麼“十二因緣中的第四支名色包括了第三支(六識身)’”就能夠成立了。
因為298經對十二因緣第支“名色” 之“識陰(受陰、蘊)”在41 經裏的定義是“六識身,而298經對十二因緣第支“ 的定義也是“六識身,所以末學據此提問:是否可以認為十二因緣中的第四支名色包括了第三支(六識身)’”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12, 10:07

因為阿含經對色蘊的解釋就是“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而41經與298經給“色”下了同樣的定義,所以末學據此提問:是否可以認為“五受陰=五蘊”?

既然陰即蘊.
那色陰、想陰、行陰、識陰呢??你只談五受陰,為何沒有五色陰??五想陰、五行陰、五識陰??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12, 10:08

咳咳!可以先閱讀阿含要略,就不會陷在名詞定義裡打轉。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12, 12:41

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就是五蘊吧,只是對同一個梵語的不同古漢語意譯。在末學的印象中雜阿含裏好像沒有“五色陰”、“五想陰”、“五行陰”、“五識陰”,只有“五陰”、“五受陰”。法友不妨把雜阿含裏有關“五色陰”、“五想陰”、“五行陰”、“五識陰”的經文序號列舉出來,以便末學重新認識這個問題。

如果對於五蘊、十二因緣等名詞的涵義不能如實知道,怎麼可能對其進行觀察與思考呢?更不用說進行正確的觀察與思考了,對不對?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20, 19:44

# ^ 它們分別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淨色;色、聲、香、味四種境色;女根色、男根色兩種性根色;心所依處;命根色;營養;空界;身表、語表兩種表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三種變化色;色集聚、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四種相色。詳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六章「色之概要」。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受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受蘊。」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36,第5章):「諸比庫!此等之三者,是受。以何者為三者?乃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想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想蘊。」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56章):「諸比庫! 六想身是。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此名之為想。。」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行蘊。」
#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 ^ 《巴利三藏·相應部》(卷22,第48章):「諸比庫!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識蘊。」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20, 19:47

陰是"積聚" 或又說成"蘊"再我们身上有五大項
色-受-想-行-識 這五項 不具任何好惡 只是類似器官的腳色

受陰又不ㄧ樣 就是在五陰之上升起了雜念(貪嗔痴)
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
如雜阿含經55所解釋
T02n0099_p0013b13(00)║   (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
T02n0099_p0013b14(08)║佛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T02n0099_p0013b15(03)║我今當說陰及受陰。云何為陰。若所有諸色。
T02n0099_p0013b16(01)║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
T02n0099_p0013b17(00)║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
T02n0099_p0013b18(01)║隨諸所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T02n0099_p0013b19(05)║彼一切總說受.想.行.識陰。是名為陰。云何為受陰。
T02n0099_p0013b20(02)║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
T02n0099_p0013b21(00)║瞋恚.愚癡及餘種種上煩惱心法。受.想.行.
T02n0099_p0013b22(01)║識亦復如是。是名受陰。 佛說此經已。
T02n0099_p0013b23(02)║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就個別來看
色受陰 就是"會造成阻礙的"或說"可以分辨的"而且他們有無常及變異的本質 如雜阿含46
T02n0099_p0011b27(01)║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指所閡。若手.
T02n0099_p0011b28(01)║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
T02n0099_p0011b29(01)║諸毒虫.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T02n0099_p0011c01(00)║復以此色受陰無常.苦.變易。

受受陰呢 就是感覺 感覺苦 感覺樂 感覺不苦也不樂 而他們同樣擁有無常及變異的本質 如雜阿含46
T02n0099_p0011c02(06)║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
T02n0099_p0011c03(03)║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苦.
T02n0099_p0011c04(01)║變易。

想受陰則是 各種想法 紛雜的想法 也是擁有無常及變異的本質 如雜阿含46 所說
T02n0099_p0011c04(01)║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
T02n0099_p0011c05(02)║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
T02n0099_p0011c06(05)║是故名想受陰。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行受陰則為做某事的意志 如雜阿含46 所說
T02n0099_p0011c07(02)║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
T02n0099_p0011c08(00)║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
T02n0099_p0011c09(04)║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識受陰 是可分辨的能力 如雜阿含46 所說
T02n0099_p0011c09(04)║別知相是識受陰。
T02n0099_p0011c10(01)║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
T02n0099_p0011c11(00)║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這些受陰都是無常 苦 變易法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21, 14:24

請法友用白話詳細解釋一下雜阿含46經的“閡”、“ 可閡”、“所閡”、“觸閡”是什麼意思?以便末學理解經義。謝謝。

另外,末學乃修北傳解脫道的佛弟子,故請今後在這個單純討論法義的主題裏不要引用口傳自未得到根本說一切有部等正宗小乘上座部派承認的南傳分別說部之經、律、論。謝謝。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25, 15:08

dzftlbqc 寫到: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就是五蘊吧,只是對同一個梵語的不同古漢語意譯。在末學的印象中雜阿含裏好像沒有“五色陰”、“五想陰”、“五行陰”、“五識陰”,只有“五陰”、“五受陰”。法友不妨把雜阿含裏有關“五色陰”、“五想陰”、“五行陰”、“五識陰”的經文序號列舉出來,以便末學重新認識這個問題。

如果對於五蘊、十二因緣等名詞的涵義不能如實知道,怎麼可能對其進行觀察與思考呢?更不用說進行正確的觀察與思考了,對不對?

看來是沒有“五色陰”、“五想陰”、“五行陰”、“五識陰”了....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1-26, 11:26

末學使用了大正藏全文檢索功能,阿含部裏的確沒有五色陰五想陰五行陰五識陰,很抱歉。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五蘊與十二因緣 Empty 回復: 五蘊與十二因緣

發表 由 訪客 2010-02-01, 11:51

沒有那些名相並不等於沒有那些東東~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