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向下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Empty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發表 由 訪客 2010-11-05, 17:03

出家受戒、學戒

問: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
讀?

答:

【摘要】

1. 應配合「根律儀」及「四念處」

2. 學習步驟:止 ( 收攝 )、觀 ( 開展 ) 力量交
互運用

【內容】

  首先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談到我們現在所學的
「戒律儀」,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如何與「根律
儀」及「四念處」配合。根律儀是定學的基礎,從
戒要學到能夠有定,根律儀很重要。

   ↗四念處 ( 慧學 ) →破我執
戒律儀 
   ↘根律儀 ( 定學) →斷欲愛

  因此,學戒並不是在嘴巴講一講,腦筋想一想
而已,靠著學戒的時候,對於一個出家人所應該堅
持、遵守的願力。其實戒體就是思心所,願力,這
個思心所是是靠你去重視它、在學它時,無形當
中,它就會建立起來。因此,透過戒律的學習,如
果是利根的人,他可以在內心裡很鮮明的感受到佛
陀時代,所謂一個修行人的風格,這是利根者可以
學到的。而這種風格在他內心裡可以很鮮明的穩
住,這種風格從外表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你會發覺
他六根守護得很好,乃至於行住坐臥的威儀也能看
得出來。

  因為和根律儀相配合的是「正知而住」、「於
食知量」、「覺寤瑜伽」(睡眠能調節得很好),
這些都是與定學有關的內容。所以在學戒當中,同
時增長根律儀的守護及正知而住等的增長,這些都
是學律很重要所要調節的目標。會使別人覺得你看
起來真的有出家人的風格,不會粗裡粗氣的。

  另外一個目標是「四念處」,這是慧學的基
礎。如果在佛綱的學習當中,曾經細心注意的人就
知道了,四念處的體性是「慧」,從這裡(慧)所
要破的就「我執」。從定則是要斷欲愛。

  所以希望大家學戒時要知道能往定、慧的方向
調節,而不是往外專門看別人,或是與人爭議,或
是要求別人。這是首先向大家說明的一個原則。

  第二點,在學習的步驟來講,按照弘一大師所
說的學程當然是沒有錯的。可是,我再提供幾點供
大家作參考。這是在學習當中一種方法的運用。

  學戒會有二個方向交互運用,第一個是你會逐
漸把一個很小的事情,例如不殺生這條戒研究得很
深廣,這是「廣泛」的角度;可是,同時你也知道
將它「收攝」回到一點。這二個方向在學習當中的
應用是很相當重要的。前者是屬於觀慧的力量,後
者是屬於止、定的力量,如此才能止觀雙運。所以
在學習當中,開展出去,再收攝進來,這二種力量
是反覆交替運用的。

  開展出去,再收攝進來時,雖然又集中在一
點,可是這點會比尚未開展出去前的一點更提昇,
感受與前面的一點的感受不同。例如一開始只是一
個不殺生模模糊糊的概念,可是當你把它開展出
去,又收攝回來時,雖然還是集中在一點,可是這
種感受就不一樣。然後又再做進一步的學習時,它
又會不斷的提昇。

  這兩種力量要不斷的交互運用。有的人只會開
展,但收攝不回來,有的人只會收攝,如此也很難
有大的突破。所以,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如何在
學戒當中,配合這兩個方向。

  第一點,你要學習開展的話,對於弘一大師所
說的學程先要有一個了解,知道前後的關係,知道
他為何要如此安排。其次,對於律學的基本常識,
應該有所了解。大家可參考妙因法師著《律學》,
對律學的弘傳作綱要性的了解。其次可研讀戒相表
記,並配合廣律。

  心有餘力的人,更進一步會用心的人,可以在
廣律裡研讀到很多有關教理方面的東西。我最近從
律藏的受戒犍度篇,了解到許多有關佛陀的傳記,
對於佛一生求道的過程,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
節,現在重新再做了解。我認為他弘法、求道的過
程是作為一個作出家人所應確實知道的榜樣。或許
大家覺得對於佛陀傳記都已經很熟了,事實上我認
為可能並不是如此。

  其次,關於收攝的運用,因為初學者的根本是
在於戒條,所以我建議收攝到戒條上。把戒條當成
背誦早晚課,或者背誦大悲咒、楞嚴咒一樣,很自
然來背誦它。因為無形在背誦當中,可以增加你的
誓願力。透過如此的學習,也就是當收攝到戒條這
一點時,無形當中會成為一種很強的助緣。

  以泰國為例,泰國方面學戒很簡單,他們不太
講求許多複雜的細節,只要求出家五年之內,一定
要把戒條背起來。他們認為背戒是學習戒律一個學
習的要點。誦戒時,就找五夏以上能背誦戒條的比
丘來誦,他們是誦巴利原文,縱使不會巴利文,也
要像背咒一樣,將它死背起來。不只是誦戒,他們
傳戒、早晚課也都是用巴利文。南傳國家,教理、
戒律基本上都是用巴利文。誦戒時,誦者在中間,
其他的比丘在旁邊看戒本,他們有翻譯本,可以對
照著看。

  所以,我是覺得中國人講起來算是很有福報
的,我們有漢譯的戒本,可以誦我們所懂的戒。他
們學戒更辛苦,就用巴利文,所以沒有一定的學習
基礎真的很難入門。所以由於語言的障礙,他們對
於戒律、經教深入也比較困難。

問:請問您以前如何學戒?

答:

【摘要】學習整理、回查廣律做檢證、注意廣律之教理

【內容】

  以前我和大家一樣,在學戒時,也是自己整
理。將《戒本疏》、《廣律》、《戒相表記》這三
本書配合著看,除了各別做整理之外,我也將它們
合併整理成一份。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自己重新
再作表、消化。大部份是靠這種整理的工夫來學
的。

  那時沒有注意到像我剛才所提到的這些,不知
道廣律有這麼好的寶貝在裡面,後來才知道廣律裡
有很多與教理有關的問題。這是以前沒有注意的方
向。此外,以前也沒有意到如何將它收攝到戒條
來,這是很可惜的。現在已經太老了,也沒有時間
重新再一條一條的背。

  事實上,我剛才講的方法,是以前沒有注意
的,而事後覺得很可惜的。

  此外,對於三大部所引用他部律文或論文,我
也會再回查出處,,看它的前後文,想想他為何會
這麼講,有時會有很多新發現,說不定會有不同的
觀點。所以,那時我還有注意到這點。

  你可以從很多角度去想,想想為什麼他可以找
出這一段?為何他要取這一條?假如我一個人在看
廣律時,可能不會取這一條,不會連想到也不一
定,但別人為什麼能呢?所以真的要深入、擴展
時,這種「檢證」的工夫很重要,對於別人所引用
的文章,重新再檢證一次。在檢證當中有何好處?
第一、你可以了解到,別人為什麼可以從浩瀚如海
的資料中找出這一段。假如我是他的話,我能嗎?
假如今天沒有三大部替我們整理,重新教你整理律
藏,你真的有辦法如此整理出來嗎?第二個好處
是,可以避免斷章取義,了解前因後果。

  以前我做這步檢證的工夫的時候,並不是做得
很徹底。此外,收攝的部分,也並不是做得很好。
那時覺得好像沒有必要背戒,可是現在又覺得有它
的意義。背戒時,你不要只把它當成一個目標而
已,重點是在於在學習當中,你的心與它相應的過
程。在這種相應的過程中,一方面提醒自己所受的
戒體,一方面以此為根本,你也知道如何去開廣。

  其次,關於收攝的運用,因為初學者的根本是
在於戒條,所以我建議收攝到戒條上。把戒條當成
背誦早晚課,或者背誦大悲咒、楞嚴咒一樣,很自
然來背誦它。因為無形在背誦當中,可以增加你的
誓願力。透過如此的學習,也就是當收攝到戒條這
一點時,無形當中會成為一種很強的助緣。

  以泰國為例,泰國方面學戒很簡單,他們不太
講求許多複雜的細節,只要求出家五年之內,一定
要把戒條背起來。他們認為背戒是學習戒律一個學
習的要點。誦戒時,就找五夏以上能背誦戒條的比
丘來誦,他們是誦巴利原文,縱使不會巴利文,也
要像背咒一樣,將它死背起來。不只是誦戒,他們
傳戒、早晚課也都是用巴利文。南傳國家,教理、
戒律基本上都是用巴利文。誦戒時,誦者在中間,
其他的比丘在旁邊看戒本,他們有翻譯本,可以對
照著看。

  所以,我是覺得中國人講起來算是很有福報
的,我們有漢譯的戒本,可以誦我們所懂的戒。他
們學戒更辛苦,就用巴利文,所以沒有一定的學習
基礎真的很難入門。所以由於語言的障礙,他們對
於戒律、經教深入也比較困難。

問:請問您以前如何學戒?

答:

【摘要】學習整理、回查廣律做檢證、注意廣律之教理

【內容】

  以前我和大家一樣,在學戒時,也是自己整
理。將《戒本疏》、《廣律》、《戒相表記》這三
本書配合著看,除了各別做整理之外,我也將它們
合併整理成一份。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自己重新
再作表、消化。大部份是靠這種整理的工夫來學
的。

  那時沒有注意到像我剛才所提到的這些,不知
道廣律有這麼好的寶貝在裡面,後來才知道廣律裡
有很多與教理有關的問題。這是以前沒有注意的方
向。此外,以前也沒有意到如何將它收攝到戒條
來,這是很可惜的。現在已經太老了,也沒有時間
重新再一條一條的背。

  事實上,我剛才講的方法,是以前沒有注意
的,而事後覺得很可惜的。

  此外,對於三大部所引用他部律文或論文,我
也會再回查出處,,看它的前後文,想想他為何會
這麼講,有時會有很多新發現,說不定會有不同的
觀點。所以,那時我還有注意到這點。

  你可以從很多角度去想,想想為什麼他可以找
出這一段?為何他要取這一條?假如我一個人在看
廣律時,可能不會取這一條,不會連想到也不一
定,但別人為什麼能呢?所以真的要深入、擴展
時,這種「檢證」的工夫很重要,對於別人所引用
的文章,重新再檢證一次。在檢證當中有何好處?
第一、你可以了解到,別人為什麼可以從浩瀚如海
的資料中找出這一段。假如我是他的話,我能嗎?
假如今天沒有三大部替我們整理,重新教你整理律
藏,你真的有辦法如此整理出來嗎?第二個好處
是,可以避免斷章取義,了解前因後果。

  以前我做這步檢證的工夫的時候,並不是做得
很徹底。此外,收攝的部分,也並不是做得很好。
那時覺得好像沒有必要背戒,可是現在又覺得有它
的意義。背戒時,你不要只把它當成一個目標而
已,重點是在於在學習當中,你的心與它相應的過
程。在這種相應的過程中,一方面提醒自己所受的
戒體,一方面以此為根本,你也知道如何去開廣。

問:剛才您提到,廣律中有許多有關教理的東西,可否舉例說明?

答:例如在廣律中的受戒犍度中,就有很多問題可
以想。比如為何一開始要說佛陀的傳記?四分律受
戒犍度一開始云 ( 大 22, 779a):「我曾聞有作
如是說……」即「如是我聞」之意,這等於是經典
的型式。事實上這是在說佛的傳記。 (781a,21)
是講佛成道的經過,律云:「菩薩持草,更詣一吉
祥樹下,自敷而坐,直身正意繫念在前。時菩薩除
欲愛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喜樂一心,遊戲初
禪。」

  「時菩薩除有覺觀,得內信喜樂,一心念無覺
無觀,遊戲二禪,是謂菩薩得此二勝善法。……菩
薩除去喜,身受快樂,得聖智所見護念樂,遊戲三
禪,……時菩薩已捨苦樂,先已去憂喜,無苦無
樂,護念清淨,遊戲四禪……時菩薩得此定意,諸
結使除盡,清淨無瑕穢,所行柔軟,住堅固處,證
宿命智。……見眾生天眼智……得漏盡智……得解
脫智。爾時世尊於彼處盡一切漏,除一切結使,即
於菩提樹下,結加趺坐,七日不動,受解脫樂。」

(下一頁)
首先提到佛得初、二、三、四禪,乃至得三
明,最後,除一切結使,於菩提樹下七日不動,受
解脫樂。這些事情不曉得對大家在修行上有沒有啟
發,至少這幾點我都會注意到的。

   (782a) 提到佛為二位商人受「二歸依」,因
為那時還沒有僧團,所以只有二歸依。所以如果你
聽到別人說「二歸依」時,不要覺得奇怪,還是有
可能的,因為那時還沒有僧團。最初的僧團是在佛
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之後的事情。

   (786b ‧ 27) 云:「(佛)加趺坐,作是念
言,我今已獲此法,甚深難解難知,永寂休息,微
妙最上,智者能知,非愚者所習。眾生異見異忍,
異欲異命,依於異見,樂於樔窟。眾生以是樂於樔
窟,故於緣起法甚深難解;復有甚深難解處,滅諸
欲愛,愛盡涅槃,是處亦難見故。我今欲說法,餘
人不知,則於我唐勞疲苦耳。爾時世尊說此二偈,
非先所聞,亦未曾說。

    我成道極難,為在樔窟說,

    貪恚愚痴者,不能入此法。

    逆流回生死,深妙甚難解,

    著欲無所見,愚痴身所覆。」

  這裡就與慧學有關了。緣起的法住智雖然甚
深,但涅槃智更深。「樔窟」是「阿賴耶」的意
譯。眾生樂阿賴耶、喜阿賴耶,這些觀念在阿含經
也可以看得出來,這是指眾生的我愛、我見很強,
所以佛根本不願意說法。

  此段在《五分律》也有談到, ( 大 22,
103c) 云:「眾生樂著三界窟宅,集此諸業,何緣
能悟十二因緣甚深微妙難見之法,又復息一切行截
斷諸流,盡恩愛源,無餘泥洹,益復甚難。若我說
者,徒自疲勞,唐自枯苦。」

  從這大段文可以發覺世尊成道時,他所證的法
到底是什麼滋味,我們如何接近他、如何向他學
習?這是一個角度。

  此外,從很多角度也可以了解佛教的制度。例
如本來佛教沒有制定「布薩」(包括出家人與在家
人的布薩)。布薩本來是印度外道的宗教習慣,他
們藉著每月固定幾次的集會,使內部鞏固,而且扮
演接引信徒的功能,所以頻婆娑羅王就建議佛也制
定布薩。你就可以了解到原來布薩是這種精神,就
不會死板板的去想布薩這件事情。

  這在廣律中也可以找到記載。四分律云第三十
五卷(大 22,816 c,6 )云:「爾時佛在羅閱
城,時城中諸外道梵志,月三時集會月八日、十四
日、十五日。眾人大集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
飲食,極相愛念,經日供養。時瓶沙王在閣堂上,
遙見大眾往詣梵志聚會處,即便問左右人言:『今
此諸人,為欲何所至?』答言:『王今知之,此城
中梵志,月三集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眾人
來往周旋,並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是故
眾人往詣梵志聚集處。』

  「時瓶沙王即下閣堂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
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今此羅閱城中諸梵志,
月三時集會……給與飲食,善哉世尊,今敕諸比
丘,令月三時集會……給與飲食,我及群臣亦當來
集。』時世尊默然王瓶沙語。王見世尊默然受語
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遶已而去。」

  因為瓶沙王覺得作為一個在家人,每個月裡有
一個固定的日子參加宗教活動是很好的,所以向佛
建議此事,並表示他很想參加。

  「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今此羅閱城
中諸梵志,月三時(集)會……給與飲食,極相愛
念,汝亦月三時(集)會,亦使眾人來往周旋,共
為知友,給與飲食。」

  了解它的緣起之後,你就能拿捏誦戒及念佛會
的精神,乃至於也能掌握在家人受戒之後,持六齋
日的精神。其實它就是每個月固定的宗教儀式的參
加。

  對照《五分律》之文(大 22,121b ):「佛
在王舍城,爾時外道沙門婆羅門月八日、十四日、
十五日,共集一處,和合布薩說法,多有眾人來往
供養,瓶沙王見之作是念:『若正法弟子亦如是者
不亦善乎?我當率諸官屬往彼聽法,恭敬供養,令
一切人長夜獲安。』爾時世尊亦作是念,我為諸比
丘結戒,而諸比丘有不聞者,不能誦學,不能憶
持。我今當聽諸比丘布薩說戒。

瓶沙王念已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
所念白佛,佛為王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即便還
宮。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瓶沙王所白及已(己)
所念,告諸比丘,今以十利故,聽諸比丘布薩說
戒。

  佛既聽布薩說戒,諸比丘便日日布薩,以是白
佛,佛言不應爾,諸比丘復二日、三日至五日一布
薩,以是白佛,佛言,亦不應爾,聽月八日、十四
日說法,十五日布薩,諸比丘不知應說何法,以是
白佛。佛言,應讚歎三寶、念處、正懃、神足、
根、力、覺、道,為諸施主讚歎諸天。」

  對於信徒是說「讚歎諸天」即念天之法、生天
之法。比丘對於在家人都是說三種法?布施、持戒、
生天之法。生天之法包括十善業、禪定等法。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僧團運作的來龍
去脈。

問:關於學戒開展與收攝的運用,能否
舉具體例子說明?

答:例如首先我們了解應該要布薩,這是在於「一
個點」。可是為何要布薩?你對於它的來龍去脈廣
泛去了解(此即開展)。了解之後還是要布薩,
(此又收攝到下一個點)可是你這時來參加誦戒,
並不是因為常住的規定,也不是因為聽說出家人好
像就是要布薩,將它當作例行公事一樣。這時雖然
你也是在做布薩,可是境界不一樣。你知道它的用
意,了解為何要這麼做,提昇到較高的層次之後,
逐漸再做進一步的研究。如此雖然不斷做布薩,但
精神層次會不斷的提昇,也會更圓滿。

  又如前所舉「法住智、涅槃智」一例,你從經
上了解到,佛對須深說過的緣起、涅槃。可是你不
知道,這是佛在成道當時就已感受到的一種特殊的
經驗,所以他不願意說法。因為這個法眾生太難接
受了,會令眾生感到害怕而被拒絕,但是能接受的
人,聽到這個法則會痛哭流涕。你可以(由這些經
文的描述)感受到這種感覺。

  所以,我在看廣律藏,會從種種的角度去學
習。對我而言,幾乎都是在學佛路上的一種學習。

  我是覺得我們中國人真的是很福報,因為全世
界大概只有中國人有這麼多不同的廣律。南傳只有
一個部派的廣律,即巴利律藏而已。他們沒辦法和
我們一樣,對閱五部廣律,而更清楚律文。

  此外,還有五部律論?《毘尼母經》(屬四分
律)《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屬有部律)《善
見律毘婆沙》(屬巴利律)、《律二十二明了論》
(屬正量部之戒論)、《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同
十誦律)。這些對於深入或廣泛了解戒律是很有幫
助的。如前所舉,布薩犍度一例,你讀不同的廣律
會有不同的感覺,你可以從中抓出覺得比較合乎現
代,或合乎情理的角度。

問:如果要遍閱五部廣律,可能需要相當多的時
間,能否只看四分廣律,作概要性的了解即可?

答:其實你們可以用種種方法。一、如果只是你一
個人在做研究的話,就只能隨緣遇到你所感興趣的
問題,對閱廣律。二、如果是團體的研究則可以用
一個方法,分配不同的部分做深入。例如你深入某
部分,他深入另一個部分,然後向大家報告,如此
大家就可以省力。

  像我們研究所讀書也都是如此,對於一本厚厚
的書,不可能每個人每個部分都精讀,所以老師就
分配各人報告不同的章節。一學期只要精讀一部
份,其餘的部分就聽別人的精讀心得。大家的力量
合起來,都有達到精讀的效果。所以這是利用團體
的力量的好處。

  縱使你們無法實施,你個人對於一些覺得有迫
切需要(了解)的問題點,你就做這方面的探討就
可以了。

  所以,其實佛法經律論三藏,會讀的人都可以
從中得到很多戒學、定學、慧學的知識。我從廣律
中學到很多定學的知識。補充我對阿含經所談的法
住智、涅槃智的了解。

  因為佛陀時離我們已經有一段相當遙遠的距
離,而且很多傳統都已經斷了,所以只能透過祖先
所遺留下來的典藉來學習。可是「典藉」這個東
西,它不是一個現量界的傳統的生活環境,所以需
要靠你用聞、思的工夫,讓它在腦海重現。在腦海
中很鮮明的重現出比丘、比丘尼的風範,或者一個
正確僧團的風範。這是我們今天作為一個現代出家
人的任務。

  例如我在誦戒時,我的戒本一邊的是四分律,
另一邊是梵文、巴利文。我經常在腦海裡感受(佛
陀時代)那種誦戒的力量。例如「是事如是持」是
什麼意思?我們常常就這樣念過去、念過去,但是
可能不太了解它的意思。這句話從梵文就可以看得
出來,「是事如是持」是指「『我』是事如是持」
,是指誦的人而言。意思是說,「這樣子的事情是
從佛的時代就教過來的,我也是這樣子來背誦的,
我現在所背誦的並不是我亂講的」。因為在誦戒
時,是一人誦,其他的人跟著聽,所以「是事如是
持」是說「我是如實將它背下來的。」(講於
82.11.22,淨苑)

【關鍵字】出家戒之學習與運用、廣律之學習、誦
戒之用心、布薩緣起、齋日精神、五部律、佛的證

[回給出家法師各問]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Empty 回復: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發表 由 訪客 2010-11-05, 17:17

 其次,關於收攝的運用,因為初學者的根本是
在於戒條,所以我建議收攝到戒條上。把戒條當成
背誦早晚課,或者背誦大悲咒、楞嚴咒一樣,很自
然來背誦它。因為無形在背誦當中,可以增加你的
誓願力。透過如此的學習,也就是當收攝到戒條這
一點時,無形當中會成為一種很強的助緣。

  以泰國為例,泰國方面學戒很簡單,他們不太
講求許多複雜的細節,只要求出家五年之內,一定
要把戒條背起來。他們認為背戒是學習戒律一個學
習的要點。誦戒時,就找五夏以上能背誦戒條的比
丘來誦,他們是誦巴利原文,縱使不會巴利文,也
要像背咒一樣,將它死背起來。不只是誦戒,他們
傳戒、早晚課也都是用巴利文。南傳國家,教理、
戒律基本上都是用巴利文。誦戒時,誦者在中間,
其他的比丘在旁邊看戒本,他們有翻譯本,可以對
照著看。

  所以,我是覺得中國人講起來算是很有福報
的,我們有漢譯的戒本,可以誦我們所懂的戒。他
們學戒更辛苦,就用巴利文,所以沒有一定的學習
基礎真的很難入門。所以由於語言的障礙,他們對
於戒律、經教深入也比較困難。

我對這段甚感認同!

南傳佛教連誦戒都用巴利文的原文精神,倒很接近大乘誦原文咒語的傳統,所以我認為南北傳佛教實在是親兄弟,雙方不宜互相排斥或誹謗,以免給外道徒眾機會撕裂整個佛教。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Empty 回復: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發表 由 廣修 2010-11-08, 16:47

縱使不會巴利文,也要像背咒一樣,將它死背起來。
可見北傳大乘的咒語的濫觴....
avatar
廣修
發言量已達20帖以上者

文章總數 : 51
注冊日期 : 2010-09-13

回頂端 向下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Empty 回復: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發表 由 訪客 2010-11-10, 14:36

誦戒是學戒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思惟戒相
第三步是思維制戒因緣

先講到這裡
改天再續論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Empty 回復: 轉貼:如何學戒?如何運用?廣律如何閱讀?

發表 由 訪客 2010-11-19, 11:29

為何要改天呢?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