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1-04, 11:32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5679&tid=937844

...《大寶積經》開示:云何菩薩摩訶薩念住善巧?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修習四種念住,則能成就方便善巧。何等為四?即

(一)於身隨身觀察修習念住。

(二)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

(三)於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四)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即所謂菩薩摩訶薩念住善巧,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念住』者,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1. ^ 《阿含經》:「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住。」「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 ^ 《法門名義集》,「四念處大小乘名有異,觀身不淨、觀受有苦、觀心生滅、觀法無我是小乘四念處;觀身如虛空、觀受內太空、觀心但名字、觀法善惡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處。」
3. ^ 渥德爾; 王世安. 《印度佛教史》. 商務印書館. 2000-1: 81-83頁. ISBN 9787100026826 (中文).
4. ^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是故比丘修行,以內身(即己身)為驗,觀察其身;或以外身為驗,觀察其身。或其念住,業已成就9,不間思惟,余身在茲。是故,諸比丘眾,比丘修行,應如是以身為念,觀察其身。」
5.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6.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 22卷《大念住經》):「再者,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 我行走。』或站立時,了知『: 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我坐著。』或躺臥時,了知:『我躺臥。』無論身體所處如何,只是如實地了知。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7.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嚐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8. ^ 《清淨道論》等義注,通常在此三十一基礎上再加上「腦」而成三十二身分。
9.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 22卷《大念住經》):「再者,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髮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10.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 22卷《大念住經》):「再者,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庫,猶如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學徒,殺了牛並切成肉片之後,坐在四衢大道。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11.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死後經一日,經兩日或三日,已經腫脹、青瘀、膿爛。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12.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 22卷《大念住經》):諸比庫,於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 我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13. ^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就此言之,諸比丘眾,今者比丘感覺樂受,自知正感樂受,感覺苦受,自知正感苦受,感覺非苦非樂受,自知正感非苦非樂受。或感覺肉體樂受……或非肉體樂受……或其念住業已成就,不間思惟,余受如是,乃得自在無惑,不執著於世間一切。」
14.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如此,或於內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內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15.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 22卷《大念住經》):諸比庫,於此,比庫於有貪心,了知:『有貪心』;離貪心了知:『離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了知:『離瞋心』。有癡心,了知:『有癡心』;離癡心,了知:『離癡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亂心,了知:『散亂心』。廣大心,了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了知:『不廣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無上心,了知:『無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無定心,了知:『無定心』。解脫心,了知:『解脫心』;未解脫心,了知:『未解脫心』
16. ^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就此言之,比丘應了知情慾之思之為情慾之思。」
17.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心』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18.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 22卷《大念住經》):「諸比庫,於此,比庫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有欲貪。』內〔心〕不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沒有欲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貪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的欲貪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19.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內〔心〕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有瞋恚。』內〔心〕不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的瞋恚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20.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內〔心〕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不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的昏沉、睡眠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21.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 22卷《大念住經》)「內〔心〕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不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的掉舉、追悔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22.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內〔心〕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有疑。』內〔心〕不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沒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之疑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23. ^ 世親《俱舍論》卷第二十一:諸煩惱等皆有蓋義。何故如來唯說此五。唯此於五蘊能為勝障故。謂貪恚蓋能障戒蘊。惛沈睡眠能障慧蘊。掉舉惡作能障定蘊。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能令乃至解脫解脫智見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為蓋。
24. ^ 隋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問曰:「不善法廣,塵數無量,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一、貪欲蓋,即貪毒。二、瞋恚蓋,即瞋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癡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有二萬一千,四中合為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25.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諸行,如是諸行之集,如是諸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26.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 22卷《大念住經》):「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27.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念覺支。』內〔心〕不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念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其他六覺支依此理。)
28.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
29. ^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然則云何,諸比丘眾,比丘修行,以法為驗,觀察諸法?就此而言,諸比丘眾,比丘修行,以法為驗,當就五蓋,觀察諸法。如何……?就此而言,諸比丘眾,當比丘內心貪慾意向生起,知有內心貪慾意向。彼亦明了,貪慾意向,原所未有,如何生起。已生起者,如何棄除。已棄除者,如何未來不復生起。」
30. ^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正如所說的:『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乃因此而說。」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回復: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1-05, 17:22

原來是這樣啊?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回復: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1-19, 11:31

經證如山
理證如海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回復: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1-23, 11:24

呼應地藏十輪經的〔不習二乘法,何以學大乘?〕!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回復: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01, 15:47

二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回復: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02, 18:37

方便善巧是指神通嗎?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回復: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06, 16:10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回復: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15, 18:59

SPZWLtosh 寫到:方便善巧是指神通嗎?
不一定
例如海濤法師以動畫卡通形式呈現佛經也是一種方便善巧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Empty 回復: 即使是大乘佛經也主張菩薩必修四念住才能成就方便善巧!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17, 14:20

tara2008twflubdub 寫到: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若不依次第修行,若妄圖一步到位,那必淪為【方便雖多門 歸元卻無路】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