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佛教網路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2 posters

向下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Empty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26, 22:02

《維摩詰所說經》中所說的:「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本文實出自鳩摩羅什大師譯《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當中非常有名的「天女散華」故事,是舍利弗與天女對話當中的記載。但是審觀依據同本梵文,唐朝玄奘大師所譯《說無垢稱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則翻譯成:「一切貪、瞋、癡等本性解脫」。
要明瞭「淫怒癡性即是解脫」這句話的前因後果所呈現的實義,必須閱讀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的原文;斷章取義甚難理解全貌。而且,作為一個後翻譯者,玄奘大師將「淫怒癡『性』」以「貪、嗔癡『本性』」代之,可見「淫、怒、癡」三字或許非此經此品之梵文原義(此尚待有古梵文基礎之研究專家查證)。
今以白話文將鳩摩羅什大師譯文解述如下,並將羅什大師譯文於末以供參照。
首先,天女散花之舉,其實是為了要呼應「觀眾生品」當中,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居士犀利的揚答,當時是由天女所作示現印證文殊師利與維摩詰的對話,意境深遠、邏輯嚴密甚為精采。全文邏輯如次:
1.菩薩觀眾生譬如「幻師見所幻人」:
在觀眾生品當中,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菩薩如何觀察看待眾?」維摩詰居士答覆:「譬如幻師見到其所幻化的人,……」隨後舉出水中月、鏡中像、熱時熖、呼聲響等等觀眾生如所幻人的譬喻。
2.菩薩「如幻觀」怎麼行慈?
犀利的文殊師利菩薩再問:「如果菩薩作『幻師見所幻人』這樣的觀察看待的話,如何去行慈?」維摩詰居士答言:「菩薩作『幻師見所幻人』的觀察看待後,自念:我應當為眾生說『幻師見所幻人』之法,就是真實慈。」接著維摩詰居士又提出了「行慈」的種種方法(以下略)。
3.已知行「慈」,「悲、喜、捨」又是什麼呢?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4.菩薩在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5.依如來功德力,菩薩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按:淫、怒、癡亦屬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上述問答極為精采,文殊師利菩薩句句緊問,維摩詰居士字字珠璣,雙方毫無一句贅詞;所以筆者就不翻為白話,全錄之。)
6.天女現身散華,印證文殊師利與維摩詰雙方揚答:
這個時候維摩詰所止之室有一位天女,看見諸大菩薩與大弟子這些大人們對話,聽到他們所說之法,即就示現其身,立刻以天華散於諸菩薩以及大弟子身上。天華到了諸大菩薩身上,馬上都墮落;但是到了大弟子身上,卻不墮落。所有大弟子立即以自身神力想要使天華離開身上,但卻沒辦法達成。這個時候,天女就問舍利弗說:「為什麼要去華呢?」舍利弗回答說:「這些華不如法,所以我們要去掉它們。」天女說:「不要以為這些華是不如法的,為什麼呢?天華是無所分別的,諸大弟子自心生出分別想罷了!如果在佛法出家,自心有所分別,就是『不如法』。如果無所分別,就是『如法』。審觀諸大菩薩,天華不著其身,這種情形表示大菩薩已經斷了一切分別想的緣故。譬如,一個人害怕畏懼的當下,非人就乘他畏懼心理之便利,而擾亂或傷害他。就像這樣,大弟子畏生死的緣故,色聲香味觸就乘其便利,而著其身心。已經離開生死之畏的人,一切的五欲,對他是無能為力的。無始以來的結習尚未除盡,所以天華才會附著在他的身上。如果無始以來的結習除盡了,天華不會附著其身。
7.據天女散華之事,舍利弗與天女揚答「解脫相」:
舍利弗說:「天女,住止在這個居室很久了吧?」。天女回答說:「我止此室,如同老友舍利弗您所住解脫那麼久!」舍利弗說:「止住這兒這麼久啦!」天女說:「您所住的解脫也何以算是久呢?」這時舍利弗不接話,默然不答。天女說:「為什麼尊者大智而默呢?」舍利弗回答:「所謂解脫,無所言說,因此我對解脫這個境界,不知所云。」天女說:「言說、文字都是解脫相。為什麼呢?解脫,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也是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所以說啊,舍利弗!不要離開文字去說解脫相啊。為什麼呢?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相!」
8.舍利弗針對天女說「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詰問:「不復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舍利弗問:「不再以離開淫、怒、癡為解脫了嗎?」天女答稱:「佛為增上慢的人說,離開一切淫、怒、癡等是為解脫;再深一層地,如果要離開增上慢的情形,佛說一切淫、怒、癡等的本性,就是解脫。」舍利弗說:「善哉!善哉!天女,妳從何所得?依何為證?慧辯才華如此?」天女答覆:「我無得、無證的緣故,所以辯才如此。為什麼呢?如果我自認為是有得、有證的話,那麼在佛法上,就是增上慢。」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這句話,大有學問。要注意的是,首先我們要觀照前文,其背景本義就是要菩薩在如幻觀之中,行慈、悲、喜、捨,且菩薩在生死畏中應依佛功德力,而欲依恃佛功德力,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住度脫一切眾生當中,必須要除煩惱、欲貪(包括淫、怒、癡)。上開即是瞭解「淫怒癡性即是解脫」這句話的背景目的,是要除淫、怒、癡等欲貪的。
再者,「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最接近它的上文文義係:因為天女說法,說了句:「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舍利弗針鋒相對緊緊詰問:「不復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天女才說出:「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細心一點的讀者,有沒有注意到原文是:「淫怒癡『性』即是解脫」,中間這個「性」字很重要,離此一字即同魔說。由於我們所根據經文,是鳩摩羅什大師於姚秦弘始年間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嗣經筆者查證相同梵本,唐朝玄奘大師所譯《說無垢稱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記載如下:「天曰:佛為諸增上慢者,說離一切貪、瞋、癡等以為解脫;若為遠離增上慢者,即說一切貪、瞋、癡等本性解脫。」,玄奘本的翻譯是:「一切貪、瞋、癡等本性解脫」。
玄奘大師年代在鳩摩羅什之後,而且遠赴西天求法載諸原梵本經典而歸;其所譯「說無垢稱經」文中有的文字表達,與鳩摩羅什相同,但甚為精確。因此,翻譯過程中玄奘大師是參照過鳩摩羅什大師《維摩詰所說經》原文的。「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法;玄奘大師則譯成:「一切貪、瞋、癡等本性解脫」。值得注意者,玄奘大師並不強調「淫、怒、癡」而是以「貪、瞋、癡」代之;「性」,玄奘大師以「本性」代之。所以「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此句,或許並非維摩詰所說經當中的梵本原本實義,此其一。再者,即使是「淫怒癡」的話,也是要觀照其「本性」。一字之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感想後記:有句老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雖有過嚴之慮,但如能秉此種精神參究,則雖不中亦不遠矣!
附錄: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Empty 回復: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發表 由 non-abelshu 2010-12-27, 00:29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這句話的背景目的,是要除淫、怒、癡等欲貪的。
了知淫怒癡性的中道實相才能解脫。
non-abelshu
non-abelshu
發言量已達20帖以上者

性別 : 男 文章總數 : 79
來自何處 : 法華三昧
信仰及宗派 : 佛教天台宗
注冊日期 : 2008-09-16

回頂端 向下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Empty 回復: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發表 由 訪客 2010-12-27, 09:36

回應abelshuZealot法友:
中道之義各宗意涵不同:
1.唯識宗,以唯識為中道。
2.三論宗,八不為中道。
3.天台宗,以實相為中道。
4.華嚴宗,以法界為中道。
中者,不二之義。絕待之稱,雙非雙照之目也。
abelshuZealot法友,係佛教天台宗,故以實相為中道,而以中道實相照了淫怒癡性。善哉!頗具慧根之真善知識也。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Empty 回復: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發表 由 廣真 2010-12-27, 10:11

要除淫、怒、癡等欲貪的。
欲貪【未】除時,當有【除】之行。

欲貪【已】除時,當無【除】之行。
avatar
廣真
群組:分區版主

性別 : 男 文章總數 : 111
信仰及宗派 : 佛教激進派
注冊日期 : 2008-04-24

回頂端 向下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Empty 回復: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發表 由 訪客 2011-05-12, 15:27

曼殊即一真界兄所言甚是!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Empty 回復: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發表 由 訪客 2011-05-22, 00:41

曼殊即一真界 寫到:
要除淫、怒、癡等欲貪的。
欲貪【未】除時,當有【除】之行。

欲貪【已】除時,當無【除】之行。
階段之別.....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Empty 回復: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毋斷章取義

發表 由 訪客 2011-05-24, 09:38

這裡有誰斷章取義了?
Anonymous
訪客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